有人在家擺長席,不收錢,上來就吃,抹嘴就走,愿意和主人說話就多說幾句,不說也沒事。這種事,北京有過,昆明有過。真事,純豪俠。學古人孟嘗君。有客來,左挑嘴,右嫌棄,一會味淡,一會菜少,被主人大棒趕出去。
我寫公號,差不多,又不收你的錢,你愛看不看,還有人挑嘴,這是什么毛病?
在線下,早就讓人大棒趕丟出門了。。。
有人說我批評他,他又怎么反轉的,說的有鼻子有眼。
我憑什么批評你?
我既不認識你,更沒有聽說過你。一般而言,我少結交,愛思考。有人說是不會說話,的確是,我又不是你朋友,我為什么要去維護這種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?
我沒有絲毫的興趣去結交誰,你也不用妄想來結交我。
除開老茶,我基本不會針對具體的人和事,具體的茶和品牌,這是老茶和新茶市場的不同。
老茶的市場不透明,但是,可以舉證。
不透明的原因是和初期的文化有關,領導喜歡,下而從之,相關的媒體更從之,傳播開來,誰也不知道對錯。
后面的人去舉證,其實是費力不討好,老茶有高昂的層層利差,就有層層的不透明。
市場的法則,往往和喝茶的法則區(qū)別,一個是為了利差,一個是為了好喝,立足點不一樣,可是,結果是一樣,這就助推了老茶文化的流傳。
等到古樹茶流行了,大家照老茶的翻版,反正都是人人造假,和氣生財,誰又愿意去打破這種賺錢的規(guī)則?
舉個例子,很多老茶都是天價,是真是假,市場未必在乎,而且也不是在普通的市場流動。(表面是)這是市場認可的一種行為。
這里有個錯位的問題,茶好喝是指的品質,不是指文化,有些老茶的確很好喝,年份大家也就默許。
新茶的辨認體系則要復雜很多。
現在的古樹茶更是說不清。
老茶有部分能說得清,原因是老茶行業(yè)一般來說默認勐海茶廠04年之前出品的,包裝,紙張,印刷,油墨有特殊的地方,加上茶品大部分是版納茶區(qū)的緣故,這是整個老茶行業(yè)的一個默認。
古樹茶不是,說不清。
所謂純料古樹,都是指一個山頭的古樹茶。但是,茶區(qū)套種厲害,有10%,20%,30%的套種的小樹在里面,算不算?
這就不用說刻意收小樹,制作成古樹的。
更不用說收臺地,而非說是爬樹做的。
山頭外的人,如何清楚?
這估計是翻來覆去也說不清楚的。08年到12年這個階段做純料,是可以相信的,至少部分。原因是價格便宜,有很多茶區(qū)大樹茶還不如小樹茶,這之后,山頭古樹價格節(jié)節(jié)攀升,越來越貴,收購的都是游客,玩家,小商家,哪里又聽說過品牌茶?
古樹茶是典型的小眾市場,被稀釋了就變成了大眾茶。
這道理不是淺顯明白的?
2000年初期,就有人上茶山收購老樹茶,當時的茶山還是傳統(tǒng)的級別收購制度,能否做到真正的“荒野茶、拋荒茶、老樹茶”是個未知數,即使有也是極少數,當時臺灣人收茶,只是嘴上說說,并不付款,茶農自然不會專門采摘。
古樹茶的名稱之前有很多,“野生茶”、“深山大樹茶”、“老樹茶”、“荒野茶”等等。
規(guī)模性“古樹茶”進倉是2008年開始的,2015年之后,天下無不古樹。
到今天,全國各地的茶葉批發(fā)市場都成為了“山頭純料茶”的倉庫。
市場上無人不消費古樹純料。
這等于說,市場造了一個概念,把這之前的茶品統(tǒng)統(tǒng)都否定掉了。。。
茶還是那些茶,名字都是“純料,純料,純料?!?
新茶的市場,有很多話術。
純料,名山頭,就是一種話術的工具??桃鈭?zhí)著于某一點,讓爭論與反爭論于此一點,這就是刻舟求劍,畫地為牢,把眾人都往里面趕。
純料未必好,有些山頭的大樹不如小樹,否則就不會有名山與非名山的區(qū)別,就不會有版納,臨滄,思茅這樣的階梯。
有些地方的古樹賣300,有些地方則要3萬,這是一回事?
牛皮都是吹破的。
茶葉好不好,光是話術上的厲害,和茶葉品質絲毫沒關系,這大概是普洱茶營銷最重要的。
來源:吳疆說普洱
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