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茶友說:喝茶,要交學費。
老楊淡定地說:做茶,也是要交學費的。
茶友很納悶:做茶的也要交學費?
老楊略顯苦澀地回答:制茶工藝,每年都入坑,來年還要被坑,交了很多學費。
根于雨水微調工藝
普洱生茶的制作工藝,采摘、攤青、殺青、揉捻,曬青。
理論上看,只有這六步。實際上,攤青到什么程度,殺青到什么程度,要根據(jù)每年的雨水略微調整工藝。
比如,2022年的茶,雨水比較多。2023年的茶,雨水又很少。如果用2022年的工藝制2023年的茶。只怕炒茶時候,鮮葉倒進鍋里,就糊了。
制茶工藝,每年都會根據(jù)當年的雨水,略微調整,力求茶葉好喝。
春茶季,鮮葉集中上量
茶葉,季節(jié)性,更講時效性。比如,冰島壩歪的鮮葉,通常在每年4月5日開始上量,古樹4月11號左右開采。
一天300公斤到600公斤鮮葉,白天開采,晚上制作。如果用手工制作,一鍋4公斤鮮葉。一天75-150鍋。半小時炒一鍋,如果一個人做,30多個小時才能做完。
然而,茶葉不會給人這么多時間。30幾個小時,鮮葉都變成白茶了。
制茶講究時效性,通常是一個師傅帶著幾個小工一起干。
手工制茶,拼的是經(jīng)驗
師傅帶著小工,手工制茶,很考驗一個團隊工藝的穩(wěn)定性。
團隊里,師傅工藝好,傳給弟子的時候,通常少授一招,免得教會徒弟餓死師傅。
如此,師傅的茶做的好,徒弟炒了幾十鍋,經(jīng)驗還不足,春茶需要人手,也只能趕鴨子上架。
師傅的茶好,徒弟的茶做的很一般,他們炒同一批鮮葉。所以,這就有了魔幻的一幕:同一批茶葉,能做出幾個味道。
有的工藝差別,竟然達到了:勻堆之后,同一批茶,還是幾個味道。
這就是手工制茶最魔幻的地方,同一批茶,不同的味道,怎么跟茶友解釋?
誰的工藝,天下第一?
這幾年,手工制茶的短板,茶商都看得見了。
然而,制茶的人,卻始終覺得,自己的工藝就是天下第一。
那年,一位茶友定制冰島茶,拉到鎮(zhèn)上的初制廠看著炒。炒茶的時候,茶友說:鍋溫不夠,不能放鮮葉。
炒茶的茶農(nóng)不予理會,果斷倒進去,炒到要出鍋的時候,茶友說:老一點的茶梗還沒炒熟,再炒一下。
茶農(nóng)很不客氣地說:我是專業(yè)的,還是你是專業(yè)的。你要來指揮我,我的工藝,是花很多錢學來的,怎么可能有問題。
茶客一臉懵,可這茶客是茶商的客戶,險些就失去大客戶了。
茶山上,大多數(shù)炒茶的人,都有一個雷區(qū)。
如果有人敢說他的工藝有瑕疵,他會立馬震怒:你的工藝好,你來炒。
個個都覺得自己的工藝天下第一,可品質,要看制茶師對火候的把控。
而鮮葉,是茶商花真金白銀收來的。遇到工藝很差的合作對象,損失的是自己。
簽協(xié)議,炒壞了賠?茶農(nóng)囊中羞澀,又能怎地。而且,你說壞了,他說沒壞,豈不是扯皮。
前些年,炒冰島壩歪大古樹挑采的單株時,對炒茶的人說:
茶山上30塊一鍋,給你開100塊一鍋,好好把茶葉制作出來就行。
然而,理想很豐滿,現(xiàn)實很殘酷,炒廢掉的茶葉,還是一鍋又一鍋。
棄手工,選機器
交夠了學費,對手工制茶失去信心了。
所以,由原本的手工制茶,轉變?yōu)闄C器和手工結合。
經(jīng)驗好的制茶師,繼續(xù)手工炒茶。其余的,采用機器制茶。
有人說:機器炒的茶葉,沒有靈魂。
手工的背后,是匠心和人文情懷,是茶客對茶葉原生風味的天然向往。
這種內心的向往,是虛的。而茶客喝到的茶,卻是實實在在的。
茶客喝的是茶葉的風味,而不是茶葉的靈魂。在好的口感面前,手工制茶的情懷,馬上就被忽略了。
而且,要是手工制茶能保證同一批茶葉穩(wěn)定的口感,又有誰愿意使用機器呢?
實在是工藝混亂,遍地獨孤求敗,覺得自己的工藝天下第一,可制出來的茶葉,一言難盡。
茶商交夠了學費,才被迫放棄手工,選擇機器。
來源:普洱話江湖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