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行業(yè)很傳統(tǒng),還有收徒的習慣。
然而,茶這個行業(yè),入門門檻和技術含量都很低,教會徒弟,難免要餓死師傅。
-01-背井離鄉(xiāng),拜師學藝
據(jù)坊間傳聞,茶圈有一茶人,多年前來云南找發(fā)展機會。
初來乍到,四處喝茶學習,偶然間認識了高先生,高先生的理論很有一套,茶葉品質(zhì)也過硬。加上多年積累,茶葉生意很好。
茶人心想:如今的茶葉圈,太難混了,還不如拜高先生為師,學習茶葉理論,積累知識和制茶技術。
擇良辰吉日,鄭重拜師
于是,茶人在高先生面前,擺出一副萬分謙卑的姿態(tài),一口一個學習,一口一個請教。
高先生一把年紀的人了,心里只渴望德高望重這四個字。
見茶人這般懂禮數(shù),又年輕好學,且茶葉價值觀跟高先生一樣,這不就是高先生一直尋找的衣缽傳承人嗎?
在某個夜黑風高的夜晚,兩人小酌了幾杯,更加感覺相見恨晚。
于是,茶人借機提出要拜高先生為師,當即跪下磕頭:弟子飄零半生,只恨未逢名師點撥。先生若不嫌,某愿拜為恩師。從此以后,跟著師傅鞍前馬后,共鑄普洱大業(yè)美好未來。
高先生聽得一把鼻子一把淚,自己奮斗大半輩子,正好找個人接衣缽。如今終于有了傳人,心里那叫一個開心。
于是,挑選一個良辰吉日,鄭重地行了拜師禮。
-02-傾囊相授,師徒佳話
拜師后,茶人經(jīng)常跑到高先生的茶葉店里,鞍前馬后的伺候。
打掃衛(wèi)生、幫忙泡茶、幫忙發(fā)貨、清洗茶具,大事小事親力親為,逢年過節(jié),人情世故非常懂。
高老師看在眼里,對這個弟子萬分滿意。
于是,當了半年關門的弟子后,終于接觸到了高老師的核心資源。
走進老師的圈子
春茶季,高老師帶著茶人去茶山。
高老師把弟子介紹給茶農(nóng),說是自己的弟子,是自己人,不必藏著掖著。
高老師都這么說了,茶農(nóng)也就把茶人當成自己人,連鮮葉價格都實話相告。
高老師還帶著茶人走訪茶園,告訴茶人哪片茶園做出來的茶葉好喝。哪個山頭的茶,用什么工藝制出來好喝還存得住。
炒茶的時候,高老師在旁邊一邊看一邊指導,片刻不離。
揉捻的時候,高老師手把手教茶人把握力度,生怕弟子學不會自己的核心技術。
這些都是高老師做茶十幾年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,都是交了很多學費才總結起來的經(jīng)驗。
茶人一邊認真學習,一邊鞍前馬后泡茶掃地當司機,時刻把感恩高老師掛在嘴邊,高老師對這弟子,更加疼愛了。
拿到老師的資源
漸漸地,茶人接觸到高老師的客戶資源。
春茶季比較忙,高老師忙不過來,加上訂單多。高老師就把茶人和客戶拉在一個群里,讓茶人對接客戶,幫自己分擔一些。
茶人也不負期望,每一件事情,辦的非常漂亮。
春茶做完,茶人經(jīng)常跑到高老師的請示,請高老師指點,在茶葉店里幫忙打雜。高老師要出個差,茶人馬上就給高老師安排好。
幾年干下來,高老師對這個弟子,實在是太滿意了。
做茶的同行看在眼里,這一對師徒,是茶界師徒模范。
-03-徒弟單飛,師傅落寞
數(shù)年之后的某一天,高老師發(fā)現(xiàn):
茶人來自己店里少了,逢年過節(jié)也不表示了。
就算偶爾來店里,也不似當初那么勤快,隨便坐一會兒,就說有事,離開了。
后來,就算高老師打電話叫茶人過來,茶人也推脫了。而且,就連以前經(jīng)常來店里喝茶的資深茶客,也不來了。
弟子另起爐灶
高老師隱隱感覺到:自己所有的東西,都被學走了。
鮮葉價格,茶人跟茶農(nóng)混熟了。地塊好壞也知道了。工藝也學會了。做茶多年,客戶也被挖走了一些。
漸漸地,兩人就沒什么往來了。只聽說茶人自己開了店,生意還不錯。
三年河東,三年河西
兩人偶爾碰面,是在春茶季的茶農(nóng)家里,正是當年高老師帶著茶人去的茶農(nóng)家里。
兩人寒暄一句,打了個照面,茶人說了一句:高總,好久沒見您了,有空我還得多到您那里學習。
在茶人嘴里,高老師成了高總,尤其是在共同的熟人面前,高老師這心里,真不是滋味啊。
而且,茶人也不是當年端茶遞水的徒弟了。
春茶季,茶人大手一揮,拿了茶農(nóng)家100公斤古樹,成了茶農(nóng)的座上賓。
反而是高老師,這些年客戶流失了不少,茶葉也賣不動了,拿貨也少了,茶農(nóng)對高先生,也是愛答不理的了。
老高看在眼里,有苦說不出,想來也只能認命。畢竟,徒弟是自己收的,資源是自己心甘情愿給的。
如今,只能板著一塊臉,默不出聲,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。
-04-弟子成了大師
過了幾年,突然有客人來問高先生:你認識某某某大師嗎?
這個大師非常牛,他做茶二十年,親制茶葉十五年,炒茶十數(shù)萬鍋,身邊有錢的客戶很多。他的茶,不僅工藝牛,茶葉品質(zhì)也好,性價比高,賣的非常好。
老高無奈地嘆息一聲,搖搖頭。飲下一杯茶,全是無奈。
師徒角色互換?
又有一回,有茶友問:高總,你跟某某某大師的很多觀點非常像,茶葉風格也像,你是不是跟他學過茶呀。
老高很嚴肅地說:我不認識他。
客人走了之后,老高望著無邊黑夜,曾經(jīng)和茶人相遇相識的過程,收徒的往事,依然歷歷在目。
時過境遷,當初鞍前馬后的弟子,如今也成了茶圈有名的大師。反觀自己,倒是王小二過年,一年不如一年了。
更諷刺的是,在不知情的人眼里:弟子成了師,師反倒成弟子。
寫在最后:
茶行業(yè),初始的師徒關系,本是方便傳承制茶經(jīng)驗和技術。
自從普洱茶火了之后,茶行業(yè)的師徒關系,多了幾分利益考量。
站在徒弟的角度:找個實力強悍的師傅,借助師傅的勢,更能在茶行業(yè)站穩(wěn)腳跟,混口飯吃。
站在師傅的角度:既為了技藝傳承,有了弟子更能彰顯自己的江湖地位。
站在旁觀者的角度:成年人的世界,合于利而動,不合于利而止。別人愿意拜你為師,聽你差遣,你總得有點什么讓人圖。只是,愿意教多少,主動權完全在師傅。
利益關系之下的師徒關系。當師傅沒有更多東西教給弟子時,也就是弟子單飛時。
有了這層顧慮,師傅教給弟子茶葉技能,總會留一手。代代相傳,一代留一手,很多傳統(tǒng)制茶技能,就這樣消失了。
這是無奈,也是人性的必然。
來源:普洱話江湖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