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讀
信息解讀 · 感悟深度
瘋狂“炒茶”,至到傾家蕩產(chǎn)
詐騙型“茶金融”被立案偵查
前言新聞觀察
“房子是用來住的,茶葉是用來喝的,都不是用來炒的?!?/p>
2017年2月17日,中國人民銀行發(fā)布《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(zhí)行報告》,再次強調(diào)了“去杠桿”和“防風險”。報告稱,新的工作任務是嚴查資金“弄虛作假”,防止資金“脫實向虛”、“以錢炒錢”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桿行為,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(jīng)濟。
2017年2月20日,安徽藏典茗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涉嫌資金詐騙,被合肥市公安局立案偵查。所謂的“互聯(lián)網(wǎng)+茶葉+金融”的創(chuàng)新型金融投資模式“茶金融”,在還沒有向大眾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時便遭遇了“政策干擾”“觸線法律”的尷尬。
茶金融投資實為金融詐騙
位于合肥的安徽藏典茗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推出“新型電子商務平臺”,宣稱可以讓投資者像買賣股票一樣買賣茶葉等物資,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投資客。退休大媽羅女士在工作人員的巧言如簧承諾下,把辛苦積蓄了一輩子的50萬元錢全部投入到這家公司的“炒茶軟件”,僅4個月時間表便“跌”得所剩無幾。同樣是事業(yè)單位退休的老干部傅先生,僅僅是一次好奇,卻把準備給兒子買房的錢打了水漂,59萬元血本無歸。“投十幾萬、幾十萬進去,基本都是不出幾個月就沒?!边B該公司的工作人員面對公安審查時都如實坦白。
像所有的金融和網(wǎng)絡詐騙的伎倆一樣,茶葉金融詐騙玩的無非也是“錢生錢”的“脫實向虛”手段,雖然以茶葉貨品為名,卻根本不存在實物交易。他們只需要雇傭大量業(yè)務人員像“打了雞血”那樣,海量打電話、群發(fā)短信、大街上拉客、甚至上門拜訪、證券公司門口截流投資者,然后組織意向者現(xiàn)場收聽所謂“投資大師”的蒞臨指導,結合媒體報道中投資茶葉一夜暴富的案例,只要稍有興趣即刻引導開戶,所謂的“茶葉金融投資平臺”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。
茶葉金融詐騙維權難
凡涉及到金融投資,都是高風險與高回報并存;而一旦接觸到金融投資詐騙,雖然可能一時獲利,但損失不可必免,任何僥幸都不能存在——遼寧大學法學博士姚宇如是說。 茶葉行業(yè)的金融投資同樣如此。就融資詐騙而言,其本身就是以非法侵占公私財產(chǎn)為目的,因為施騙者不可能提供真實有效的法律憑證,而且一旦敗露,施騙者通常償還能力不足甚至隱匿行蹤,維權往往難以達到彌補損失的結果。退一步講,既便茶葉金融平臺事實存在,并且向有關部門經(jīng)審查、登記獲得相關資質(zhì),一旦產(chǎn)生損失也很難挽回。此時的金融投資行為是自愿選擇的合法有效的民事行為,不管產(chǎn)生利潤還是經(jīng)濟損失,其后果都要由投資者自行承擔,不存在維權的說法。
茶葉金融詐騙就有身邊
發(fā)生在合肥市的這起茶葉金融詐騙,不是首例,但也不會是最后一例。特別是今年央行發(fā)布了嚴查“脫實向虛,以錢炒錢”行為政策之后,相信會有更多的以“茶金融”為名實施詐騙的黑幕將陸續(xù)曝光。切記,任何心存僥幸都是上當受騙的先兆而已,類似的詐騙行為時時都發(fā)生在我們身邊。
2015年11月份,就在我們沈陽市法庫縣就曾出現(xiàn)過震驚全國的“沈陽中港茶事件”,當時遼寧電視臺經(jīng)濟頻道曾進行過相關報道。短短半年時間,這家名為“沈陽中港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郵幣卡交易中心”的平臺,就以郵票、普洱茶等藏品為名,在全國非法吸資達到了58億元之多,公安部門僅短短幾天時間里接到的報案人員就達到了5000余人,預計涉及受害者達數(shù)十萬人,單項被騙金額從數(shù)萬到數(shù)千萬不計其數(shù)。
茶圈報事件點評
茶葉,本來就是一種飲品而已,為其賦予了投資收藏的標簽,無非只是部分投機倒把者不道德獲取利潤的伎倆手段而已,我們不否定資金對于茶行業(yè)發(fā)展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推動作用,但也不能因此而失去對價值本身的判斷,更不能因為自己投機心理或心生僥幸,為非法詐騙等經(jīng)濟侵占行為留下任何可趁之機。
借野生動物保護公益廣告的一句話“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”,我們也奉勸茶圈所有的朋友一句“沒有僥幸就沒有傷害”,因為一切慫恿你以賺錢為名而花錢的人,都在背后偷偷說“我只在乎你的錢”(反金融網(wǎng)絡詐騙公益廣告)。
天干物燥,小心火燭。當下的茶行業(yè)太過于浮燥了,如果手中這杯茶無法澆滅你心中欲火的話,為了安全起見,請姑且不要去玩火。
本文相關文字整理與觀點評論皆為茶圈日報原創(chuàng)。未經(jīng)授權允許,請勿復制粘貼形式轉(zhuǎn)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