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古茶樹資源的“金字招牌”更錚亮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一頭大象-普洱茶

讓古茶樹資源的“金字招牌”更錚亮

古茶樹資源有了保護“神”

目前,云南有古茶資源的地方,為更好的保護和可持續(xù)利用其資源,已相繼出臺了“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”,對古茶樹概念形成一定的共識。

“古茶樹是指野生型茶樹、過渡型茶樹和樹齡在一百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樹;古茶樹資源是指古茶樹,以及由古茶樹和其他物種、環(huán)境形成的古茶園、古茶林、野生茶樹群落等。”當然“樹齡在一百年”的提法沒有具體時間起點,是動態(tài)的,定義不是非常精準。如再過三四十年,新中國成立后大面積種植的茶園樹齡也將有一百年,到時這些算不算古茶樹。

所以今后還需修改完善條例。茶樹品種較多,按樹型分有喬木型茶樹和灌木型茶樹。在中國西南地區(qū)自古就生長著很多喬木型茶樹,只是后來人為的影響和自然氣候的變化,目前很多地方的野生喬木茶樹已消亡,而云南的氣候、土壤條件適于喬木型茶樹的生長,因此云南成為世界茶葉原產(chǎn)地;在普洱市有一條完整的以景谷縣3540萬年的“寬葉木蘭化石”為代表的茶樹化石(茶樹一始祖)——鎮(zhèn)沅縣千家寨 “世界野生茶樹王”為代表的野生型古茶樹(茶樹二始祖)——以景東縣大柏村“人類栽培馴化野生茶樹活標本”(茶樹三始祖)——瀾滄縣邦崴“世界過渡型茶樹王”為代表的過渡型古茶樹(茶樹四始祖)——景邁山為代表的栽培型古茶樹的生物鏈,而被國際茶葉協(xié)會授以“世界茶源”的稱號。

《茶經(jīng)》留下最早的古茶密碼

唐代陸羽寫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---《茶經(jīng)》。開篇記載:“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,一尺二尺,乃至數(shù)十……其地:上者生爛石,中者生櫟壤,下者生黃土……陽崖陰林紫者上,綠者次……”。

當時的云南屬于大理國,加之那時的大理國與大唐雙方交戰(zhàn),陸羽沒有到達云南,所以《茶經(jīng)》里沒有云南茶葉方面的只言片語,非常遺憾。但從1250多年前的文獻記述,與目前云南茶葉發(fā)展及趨勢又是如此相似,用現(xiàn)代科學實驗證明了我們祖先的智慧,以及在茶葉發(fā)展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。

“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”

在唐代以巴蜀為代表的南方就盛產(chǎn)茶葉,估計很多為野生大茶樹。自普洱茶熱以來,古樹茶倍受追捧。云南大葉種茶屬喬木類型,根系發(fā)達,可長成參天大樹。

在云南民間有“樹的主干有多高,主根有多深;樹幅有多寬,須根有多長”流傳。所以喬木大樹茶根深柢固,利于向土壤深部生長,吸收更多礦物質(zhì)等養(yǎng)分,茶樹通過稀疏種植,養(yǎng)分充足,光照均勻,易形成高大喬木樹型。

今天我們所說的古樹茶,百年前都是稀疏種植的喬木茶,是以吸收土壤深層礦物質(zhì)為主,這也是在同一個地方、同一個品種的古樹茶品質(zhì)更好的原因。當然很多大茶樹后來進行低產(chǎn)茶園改造被臺刈,主干雖然被臺刈但樹根還在。目前人們所說的臺地茶,是指開臺地種植,密植、矮化、豐產(chǎn)的茶園。臺地茶因密植、矮化、求豐產(chǎn),人工施肥較多,主根較淺,須根發(fā)達,是以吸收人工增加的養(yǎng)分為主,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全國茶區(qū)推廣;而無性繁殖的茶葉良種,上世紀90年代在普洱、版納、臨滄等地推廣,多為臺地茶。

至于有“專家”說無性繁殖茶樹沒有主根,壽命短,品質(zhì)不好,我看沒有科學依據(jù),過去我也信以為真。但目前從新華國茶公司進行喬木稀疏留養(yǎng)的試驗來看,其實無性茶葉的主根也很發(fā)達,我用了幾年的時間,只是改變留養(yǎng)方式的,放養(yǎng)的部分主根已近二米長,而密植、矮化的主根只有一米多長。這里我舉個實例:今年雨量大,很多茶地坍塌,黃龍山的曼歇壩茶廠的臺地茶種于1963年,品種是勐庫大葉種,坍塌下來的樹根有1.5米左右長;而新華國茶公司的茶葉種于2008年,用無性系良種種植,2016年開始留養(yǎng),樹高2米多,樹主根很粗壯,經(jīng)測量有1.8長,目前兩個標本樣還放在公司。茶樹的樹齡一千年相當于人的一百歲。茶葉無性繁殖技術(shù)的推廣只有30多年,未來茶樹的壽命有多長?只有我們的子孫才知道。過幾年市場上又推出“無性良種喬木茶”也完全可能。

“上者生爛石,中者生櫟壤,下者生黃土”

茶葉生長的好次取決于五個要素:土壤成分;自然環(huán)境(海拔、光照、降雨等);茶葉品種;種管模式;加工工藝。茶樹生長在雜石中(爛石),土石壤間有空隙,積累的各種礦物質(zhì)成分更豐富,更利于根系生長,茶質(zhì)就更好,正因為如此很多地方都抬高了“巖茶”的身價;櫟壤也就是我們習慣稱的土夾石,土壤透氣性好、保水性強,茶樹吸收的礦物質(zhì)成分豐富,茶質(zhì)好些也就自然;純黃土的壤土容易板結(jié),透氣性不好,茶樹根系長得淺,吸收深層土壤的礦物質(zhì)少,茶葉品質(zhì)會更次些。所以茶樹越大、樹齡越久的根系就相對越長;土壤疏松的更有利于根系生長,更多吸收自然物質(zhì)養(yǎng)分,古茶樹不需要人為施肥也能旺盛生長上數(shù)百年乃至千年,道理也在于此。

茶適“陽崖陰林”

“陽崖陰林”我理解的“陽崖”指向陽的坡地;“陰林”應同“蔭林”,遮蔭的樹木。植物的生長需要光合作用,茶樹需要陽光,也喜一定的遮蔭度,遮蔭度在40——50%為宜。同等條件下,向陽面的茶葉品質(zhì)會好于背陰面的,有合理遮蔭度的品質(zhì)好于整天太陽暴曬的。

從云南各地的古茶山如普洱市的景邁山、金鼎山古茶、鳳凰窩,版納州的易武、布朗山,臨滄市的冰島、昔歸等名茶山即可得到驗證。云南解放后種植的茶園模式為高產(chǎn)密植型,連片規(guī)?;l(fā)展,也就形成把樹林清除,以開臺地種植的現(xiàn)代茶園模式(即臺地茶)。

但近幾年來普洱、版納、臨滄等茶葉主產(chǎn)區(qū)都在實施生態(tài)茶園改造,也就是在原來單純只有茶樹的茶園中重新種植適當?shù)恼谑a樹,逐漸恢復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有條件的地方提倡進行稀疏生態(tài)留養(yǎng),說直白些,就是恢復老祖宗的種養(yǎng)模式。

茶“紫者上,綠者次”

在云南眾多的茶葉品種中“紫茶”一直有些糾葛不清。紫茶是茶葉自然進化或人類栽培茶葉的漫長過程中,受地理環(huán)境、氣候、陽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,引發(fā)茶葉基因突變而成的變異品種,因茶葉中花青素含量高于其他茶葉,茶葉顏色呈現(xiàn)紫色,人們把這類茶葉統(tǒng)稱“紫芽茶”。陸羽的“紫者上”,用現(xiàn)代科學解釋為紫芽茶中花青素含量高,花青素被稱為“植物軟黃金”,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等功效。

紫鵑茶因為花青素含量比傳統(tǒng)的紫芽茶高,整棵樹都顯示紫色,這是大自然的恩賜。普洱茶從誕生起“大樹茶”就是它的標配普洱茶名字始于1729年雍正皇帝的封賜,但這個茶之前就存在著。民國以前人們種植茶樹一般采用“滿天星”式,即自然隨意的開塘種植,放養(yǎng)成高大的茶樹。

所以目前普洱茶界推崇古樹茶,是長期市場形成的,只要普洱茶還存在于市場,這種千百年來形成的共知不會輕易改變。無論是在北京故宮里幸存的“萬壽龍團”貢茶,還是印級茶、號級茶、88青、001、奧運國茶等,都離不開古樹茶(大樹茶)的身影。都在講古樹茶更好喝,但為什么古樹茶比臺地茶和小樹茶好喝?綜合上述,古樹茶好喝是因為其樹根扎的深,更多吸收了土壤深層的礦物質(zhì)。所以我認為如果樹茶留養(yǎng)方法不得當,即便茶樹樹齡過了百年也不一定好喝;如果留養(yǎng)方法得當,即便茶樹樹齡只有幾十年也會好喝。古樹茶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,如何利用好這些財富,同時我們又留給后人什么?

新華國茶茶室

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(qū)圓通街58號連云賓館內(nèi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