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與茶山,向來是一榮俱榮。成了名的茶會受茶友追捧,無數(shù)茶人前赴后繼的奔往茶山,只為一睹茶山文化與風(fēng)貌。而有些茶資歷雖老,也曾風(fēng)光一時,卻因為命運的捉弄,就此沉寂,被世人遺忘。
曼糯茶山就是其中一員。
遺世的茶山
世人皆知"濮人種茶"的定律,而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,也因此在云南有布朗族生活的地方,就會有古茶園。
四百年前的曼糯,一片荒蕪,一群布朗族人從瀾滄江遷徙而來,開始開墾荒地,種植茶園。隨后曼糯的人口也逐漸壯大,成為了勐往鄉(xiāng)最大的布朗族聚集地。如今曼糯古茶山擁有大寨、上寨、中寨三個寨子,其中大寨為布朗族寨,超過200戶人口,每家每戶都擁有屬于自己的茶園。
到了清朝雍正時期,恰逢普洱府“改土歸流”計劃,勐往鄉(xiāng)被劃分給勐遮土司代管。而隸屬于勐往鄉(xiāng)村委會的曼糯古茶山,成為了茶馬古道勐海——勐阿——勐往從糯扎渡過瀾滄江進(jìn)思茅、普洱的必經(jīng)之地,也因此曼糯進(jìn)入了鼎盛時期。
當(dāng)時的寨子里還有兩座佛寺,瀾滄、思茅的布朗族都會前往曼糯賧佛。后來因為勐海通瀾滄方向道路改道,路經(jīng)曼糯的茶人越來越少,馬幫也幾乎消失殆盡,曼糯的茶漸漸沒落,消失在大眾視野之中。
滿目瘡痍古茶園
沒落之后的曼糯早已被世人忘記,茶園的茶也根本賣不出去。族人為了生存,只能砍掉茶樹,退林還耕,將土地改種糧食,茶園的面積逐年減少。
再加上五六十年代,勐往鄉(xiāng)的發(fā)展重點逐步改向橡膠產(chǎn)業(yè),茶園的茶樹開始被大面積矮化和砍伐,人為損毀嚴(yán)重。原本擁有五千多畝的曼糯古茶園,到了如今只剩兩千多畝。
由于周圍環(huán)境遭到破壞,曼糯茶山的植被比較單一,古茶樹的生長也相對分散,放眼望去,滿布瘡痍,一片荒涼。
不過即使遭遇過大面積損毀,曼糯古茶園的可采摘面積及產(chǎn)量,在眾多茶山中,也是屬一屬二,不會比倚邦、莽枝、攸樂等古茶山的產(chǎn)量少。
淡然的曼糯茶人
所幸普洱茶的興起,讓曼糯古茶山漸漸重回眾人視野。不過山還是那座山,生長在這里的人卻發(fā)生了一些變化。
要知道在云南,很多村寨的人都以茶葉為生,如果一年的天氣不好,會影響到茶葉的收成,這也直接決定了這家人在未來一年中過的好壞與否,許多人都把茶葉看的比命還重要。
可在曼糯生活的族人不太一樣,可能是經(jīng)歷了太多,有點看透了茶葉的興盛與衰落,曼糯人對于茶葉的收成要淡然許多。
雖然曼糯人每家都會有自己的茶園,但這只是他們農(nóng)作生活的一部分,許多族人還會種植其他的農(nóng)作物。茶葉的收成好,他們就會開始忙碌的采茶、制茶的工作,若是茶葉歉收,便會悠閑地的打理自己的農(nóng)作物,閑暇的時候就坐在院里與人喝酒、聊天。
勐海第一香
曼糯的茶別具一格,號稱勐海第一香,這跟它所處的地理環(huán)境有關(guān)。曼糯位于勐??h的最北端,隸屬于勐往鄉(xiāng),地處普洱市瀾滄縣和思茅區(qū)交界處。
它不連南糯山,不靠布朗山,也不接巴達(dá)山,它獨坐勐??h北端,距勐??h城100多公里,從縣城去看它不容易,順著瀾滄江找它則容易得多。
茶山海拔1300米,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左右。因為臨近瀾滄江,空氣的濕潤度很高,山脈也主要以黃沙土構(gòu)成,非常適合茶葉生長。
天然的地理環(huán)境優(yōu)勢,使曼糯的茶香氣高揚純正,有獨特的蜜蘭香。它的外觀條索緊結(jié),比較黑亮。湯水入口很甜,香氣濃郁,山野氣韻很強,滋味醇厚,苦澀中又帶有明顯的甜,回甘悠長,喉韻十足。
人有浮沉,茶有興衰。好茶不會因為一時的失意而從此消亡,時間會為它正名。如今的曼糯,已重回大眾視野,被歸納入普洱新八大茶山之一,相信未來的它,定會香飄萬里,被世人所愛。(來源:普洱阿清,圖來源:茶友網(wǎng);若涉及版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