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最早栽培野生茶樹的地區(qū)——無量山、哀牢山
茶,山茶科,灌木或小喬木。它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南部、南部及中南半島北部。包含了大葉與中、小葉品種。
01
野生茶的進化過程
野生型茶樹種質(zhì)資源俗稱野茶、山茶、大樹茶等,多屬大理茶和厚軸茶等。多產(chǎn)在西南地區(qū)瀾滄江流域的原始森林和山洼箐邊,呈無序狀態(tài),亦有早先居民移植野生茶樹種植在房前屋后或田頭地埂。
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載:“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,一尺二尺,乃至數(shù)十尺。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,伐而掇之?!闭f明歷史上中國西南地區(qū)的瀾滄江、金沙江流域都生長有不同品種的野生茶樹。
野生型茶樹中的阿薩姆種,本來只適應(yīng)在比較濕熱的地區(qū)生長,通過基因變異,有個別茶樹能適應(yīng)溫涼的氣候,于是這些變異的茶樹就能遷徙到巴蜀大地大量繁殖,為了適應(yīng)當?shù)氐沫h(huán)境逐漸演變成了中小葉種。而巴蜀的先民們對這些野生茶樹進行人工馴化,培育出了先進的良種,逐漸形成茶文化的概念。
在巴蜀先進的茶文化的不斷滲透、影響下,瀾滄江流域的先民們也把那些當藥和野菜使用的野生茶樹、過渡型茶樹進行規(guī)?;N植,并改進茶葉加工工藝,從“采無造法”到采而造法,改進品飲方法。如在臨滄市鳳慶縣香竹箐的“錦繡山河”大茶樹和普洱市景東縣太忠鎮(zhèn)大柏村丫口社的大茶樹,都屬野生型古茶樹,是早先人們從深山中把野生茶苗人工移植而成,在茶樹進化過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,2013年包忠華把這類茶命名為“人類栽培馴化野生茶樹的活標本”。
云南省知名茶文化學(xué)者詹英佩老師,曾著《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》《茶祖居住的地方—云南雙江》《茶出銀生城界諸山—無量山》等書,她認為:“云南談茶歷史文化,茶樹起源、演變,離開景東無量山、哀牢山和銀生茶文化就成無源之水、無根之木?!?
02
栽培茶的推廣路徑
云南是世界茶樹的原產(chǎn)地,普洱是“世界茶源”,而無量山、哀牢山是“世界茶源”的核心區(qū)。其茶種在向中原地區(qū)的傳播過程中,逐漸演變?yōu)橹行∪~種,在向云南其他地方的傳播過程中,茶樹品種不斷得以提純。
人們不斷追求產(chǎn)量高、茶味好的品種進行推廣。推廣路徑是以景東為中心(鎮(zhèn)沅縣過去大部歸屬景東),逐漸傳入四周的景谷縣、寧洱縣、墨江縣和相鄰的大理州南澗縣及一江之隔的鳳慶縣、云縣等地,這些地區(qū)茶樹品種純度比景東高,也出現(xiàn)大量“地埂茶”的種植模式,茶樹品種有野生型、人工栽培野生型、過渡型茶樹和中小葉種茶,只是比例比景東小。如在寧洱縣困鹿山皇家茶園的300多株大茶樹中,為大葉和中小葉種混植。
從寧洱再向外的區(qū)域,種植的茶樹小葉種茶就更少了;從寧洱傳到西雙版納、瀾滄等地之后茶樹品種又提升了大一步,如西雙版納六大古茶山、瀾滄縣景邁山、邦崴古茶山等品種很近似;西雙版納的良種與先進的種茶、制茶技術(shù)也開始向北傳播,到明代成化年間(1465—1487年)西雙版納地區(qū)的茶種傳入到臨滄地區(qū)的雙江縣勐庫鎮(zhèn),培育成為著名的勐庫大葉種,再逐傳到云縣、鳳慶等,最后回傳到祖地景東。
我只能從目前茶樹品種情況和地域進行簡述,實際茶種的推廣是通過人類活動傳播的。我到景東的很多老茶區(qū)采訪,當?shù)厝丝倳f:“這些連片種植的有一二百年樹齡的茶樹,據(jù)說是從勐庫買來的茶種,大的就不知道了?!臂聨齑笕~種茶自清代至今一直是云南茶的主推良種,是云南茶樹品種的代表。
未完待續(xù)
來源:新華國茶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