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 中國傳統(tǒng)制茶技藝 綠茶篇——碧螺春茶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 中國傳統(tǒng)制茶技藝 綠茶篇——碧螺春茶

2011年,綠茶制作技藝(碧螺春制作技藝)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
碧螺春茶產(chǎn)于江蘇省蘇州市的太湖洞庭山一帶。唐代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有茶葉出自“長洲縣(今蘇州市)洞庭山”的記述。北宋時期又有“洞庭出美茶,舊入為貢……”的記載。清初,洞庭茶俗稱“嚇煞人香”,清康熙三十八年,康熙南巡太湖,以該茶色碧形曲似螺,采于早春為由,欽定茶名為“碧螺春”。

碧螺春制作技藝分為采摘、揀剔、攤放、高溫殺青、揉捻整形、搓團顯毫、文火干燥7道工序。其中,揉捻整形是形成卷曲如螺外形的重要工序。揉捻在炒鍋中進行,鍋溫約65℃-75℃,要點是先輕后重,邊炒、邊抖、邊揉。

搓團顯毫是把茶放在手中搓團,使其出現(xiàn)茸毛,要點是每搓4-5轉后進行一次解塊,邊搓團、邊解塊、邊干燥。制作時要求“摘得早、采得嫩、揀得凈”、“手不離茶,茶不離鍋,揉中帶炒,炒揉結合,連續(xù)操作,起鍋即成”。

碧螺春制作技藝是中國卷曲形茶傳統(tǒng)手工制作的杰出代表,制成的碧螺春茶具有條索纖細,卷曲成螺,茸毛遍體,銀綠隱翠的外形和湯色碧綠、清香高雅、入口爽甜、回味無窮的內(nèi)質,以“形美、色艷、香濃、味醇”四絕聞名中外。

來源:陜茶網(wǎng)
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