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茶自古有之,但歷史上記載的黃茶與今天從發(fā)酵學的角度所指的黃茶并不同。
唐朝頗負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與四川蒙頂黃芽均因為芽葉自然發(fā)黃而得名。
黃茶的產生
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、揉捻、干燥,制成的茶清湯綠葉,故稱綠茶。
當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,如炒青殺青溫度低,蒸青殺青時間過長,或殺青后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捻,或揉捻后未及時烘干、炒干,堆積過久,都會使葉子變黃,產生黃葉黃湯,類似后來出現的黃茶。
因此黃茶的產生可能是從綠茶制法掌握不當演變而來。
明代許次紓在《茶疏》中也記載了這種演變的歷史。
“顧彼山中不善制法,就于食鐺火薪焙炒,未及出釜,業(yè)已焦枯,詎堪用哉。兼以竹造巨笥,乘熱便貯,雖有綠枝紫筍,輒就萎黃,僅供下食,奚堪品斗?!?/p>
中國的歷史名茶是歷代人民用他們的智慧,反復嘗試,不斷試錯、創(chuàng)新的結果。其實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各種試驗方法,方法不同,就存在無窮的變數,于是誕生了美麗的“意外。
做黃茶,是在做綠茶的過程中不小心捂黃了。
黃茶的特征
黃茶屬于輕發(fā)酵茶,品質特點是“黃湯黃葉”,這是制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。
有的揉前堆積悶黃,有的揉后堆積或久攤悶黃,有的初烘后堆積悶黃,有的再烘時悶黃。
黃茶依據原料芽葉的嫩度和大小可分為黃芽茶、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。
黃芽茶
原料細嫩,采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。
主要包括湖南岳陽洞庭湖君山的“君山銀針”,四川雅安名山縣的“蒙頂黃芽”和安徽霍山的“霍山黃芽”。
黃小茶
采摘細嫩芽葉加工而成。
主要包括湖南岳陽的“北港毛尖”、寧鄉(xiāng)的“溈山毛尖”,湖北遠安的“遠安鹿苑”和浙江溫州平陽一帶的“平陽黃湯”。
黃大茶
采摘一芽二三葉甚至一芽四五葉為原料制作而成。
主要包括安徽霍山的“霍山黃大茶”和廣東韶關、肇慶、湛江等地的“廣東大葉青”。
黃茶的發(fā)展
清朝是黃茶的巔峰時期,各地發(fā)展的黃茶工藝逐漸成熟。
與此同時紛紛出現大量黃茶,例如蒙頂黃芽、君山銀針等等,而君山銀針的典故傳說,也廣為流傳。
民國時期,社會動蕩不安,很多黃茶制作技藝也失傳了。
再加上紅茶的口味更受外國人的歡迎,為了利用紅茶、綠茶出口,黃茶的產量被壓縮,因此黃茶在市場中的占比不高。
現在來說,黃茶因為和綠茶制作工藝類似,在很多表現也與綠茶相像,所以大家有些認不清哪些是黃茶,哪些是綠茶。對黃茶沒有非常深的印象,自然阻礙了黃茶的發(fā)展與興盛。
再看市場上的茶葉,綠茶占了一大部分,而且喝綠茶的人非常多,所以黃茶競爭力小了很多。
此外黃茶產量小,宣傳力度不夠等也是重要原因。
黃茶在我們的生活中鮮少被人提及,幾乎是六大茶類中最“低調”的茶了,但實際上黃茶兼具綠茶的鮮美又具有發(fā)酵茶類的醇厚,口感還是不錯的,感興趣的茶友可以一試哦。
來源:胡氏榮茶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