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李橋青磚茶品茗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一頭大象-普洱茶

趙李橋青磚茶品茗

品茶,夢回羊樓洞,讀懂舊時光

  說到湖北赤壁,可能很多人知道這里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(zhàn)的發(fā)生地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赤壁羊樓洞,是萬里茶道的重要發(fā)源地之一,也是青磚茶的原產(chǎn)地。

  這里從漢晉時期開始種茶。唐代以后,茶葉種植全面鋪開,蒲圻地區(qū)“唯以植茶為業(yè)”,茶葉成為羊樓洞的主要產(chǎn)業(yè)。

(赤壁羊樓洞明清古街)

  作為中國磚茶的發(fā)祥地,羊樓洞以“磚茶之鄉(xiāng)”的美稱享譽海內(nèi)外。在羊樓洞青山綠水之間,隱藏著觀音泉、涼陰泉和石人泉三股泉眼,三條潺潺溪流正如漢字中的“川”字,于是商人們在茶莊號用上“川”字,如“三玉川”、“巨盛川”等,既突出水的重要,又暗示著生意興隆,財源滾滾。以致最后統(tǒng)一在磚茶上壓制“川”字標。少數(shù)民族群眾在購買時只須用三個手指一摸,就認定是正宗的“川”字好茶,這種習慣一直沿用至今。

  據(jù)記載,鼎盛期每年輸出磚茶幾十萬擔,“川”字牌老青磚茶名揚四海,“羊樓洞”三字一度被蒙古和俄羅斯人稱為“茶葉圣地”,也被稱為“歐亞萬里茶道源頭”。(趙李橋“川”字青磚茶)

  如今的羊樓洞,現(xiàn)存一條以明清建筑為主的古街,街面以青石鋪設并伴有數(shù)條丁字小巷。歷代運茶的“雞公車”將石板碾成寸余深槽。這也足以見得,羊樓洞的磚茶生意興隆。

品茶,解析秀色可餐,探尋古法技藝

  好茶,相貌好

  青磚茶其前身是帽盒茶,明永樂年間為降低運費、減少損耗和便于長途運輸,于是改良了宋代以來用米漿將茶葉粘合成餅狀的制作工藝,采用先將茶葉揀篩干凈,再蒸汽加熱,然后用腳踩制成圓柱形狀的“帽盒茶”。

  為滿足長途運輸和儲存需要,“帽盒茶”被進一步改制為長方形磚狀,故稱磚茶。1843年,世界上第一塊青磚茶在羊樓洞問世,成為中國黑茶的鼻祖,赤壁羊樓洞也成為了青磚茶的發(fā)源地。

  若要仔細觀察者磚茶,可以發(fā)現(xiàn)茶的表面不是那么的平整。這是因為,趙李橋的青磚茶含有一定的含梗量。這個梗子可以補充人體的維生素,而且還可以刮油、降三高,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。在內(nèi)蒙、新疆等地,有句話叫做“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”。

  好茶,取材好

  不是所有的茶葉都能入得了趙李橋磚茶的法眼。

  傳統(tǒng)的綠茶、紅茶,選用的是一芽一葉或者一芽兩葉的嫩茶葉,而趙李橋青磚茶是用帶梗的老葉來生產(chǎn)加工,要求葉面大、葉厚、內(nèi)含物質(zhì)豐富。

(赤壁的萬畝茶園)

  好茶,技法好

  茶葉采摘后,經(jīng)過殺青、揉捻、曬干后制成毛茶,然后進入長時間的渥堆過程。渥堆工藝過程俗稱為“發(fā)酵”,是形成青磚茶產(chǎn)品獨特口感滋味、香氣等內(nèi)質(zhì)要求的關鍵性工藝階段,此階段又分為兩個工藝過程:即小堆渥堆和大堆渥堆。渥堆工藝過程時間最短需要6個月以上,最長2—6年。

  接下來就是復制工藝過程。將拼配好的原料進行蒸制,一方面是為了將茶葉里的果膠質(zhì)蒸出來,另外一方面是為了高溫消毒,把原料蒸好之后倒入模具鋪灑、抹勻、壓制,直到大大小小71道工序完成,才最終形成一塊趙李橋磚茶。

品茶,洞察茶香暗涌,享受恣意生活

  茶葉里收藏了陽光、雨露、空氣,從山間的樹葉到桌前的茶湯,這一過程中充滿了藝術之美,蘊含著茶道精神。

  先用茶刀或茶錐從磚茶的邊緣撬開,順著茶葉的紋路慢慢將磚茶一層層地撥開,然后將磚茶放入大容量紫砂壺中。

  第1泡洗茶后立即倒掉,進入煮茶環(huán)節(jié)開始第2泡。這次的湯色略濁,藥香充裕,入口茶湯飽滿,略有苦澀,回甘較好,茶湯較為飽滿,滋味醇厚,舌面可感茶湯的立體性,無異味,入喉爽滑,潤喉感官好,下喉后,自喉部到舌根再到舌面,有清涼感,漸生微甜??毡笥星逍滤幭悖[約婉轉(zhuǎn)。

  第3、4泡,湯色金黃,清澈透亮。此茶入口是佳境,茶湯飽滿,滋味厚重,口腔微甜,湯里含香,伴有田野氣息在舌部回蕩。下喉爽滑,舌、口腔、喉嚨較潤,一種植物微甜在口腔里久久回蕩。

  第5、6泡,湯色清亮,茶湯入口清爽純正,甜味明顯,舌面舒爽,潤喉微生津。

來源于:湖北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