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洱茶的品質由原料、工藝和倉儲決定,具體說來:
生茶(新茶)主要看原料; 熟茶主要看工藝; 陳茶主要看倉儲。
普洱茶有越陳越香特點,于普洱茶收藏的愛好者而言,如果得到一款三十年以上的陳茶,是十分幸運的事,但如果這款茶的倉儲有問題,那它的品飲價值和收藏價值便大打折扣。畢竟三十年的茶,它的來歷很難考證,所以對于陳茶,我們最關心的便是它的倉儲問題。
干倉和濕倉
濕倉普洱茶,是指放置于空氣濕度較大、高溫潮濕(如沿海濕熱地區(qū))或陰涼潮濕(如地下室、地窖、防空洞等)的倉庫里完成陳化的普洱茶。
根據存茶經驗,普洱茶干倉的保存溫度一般保持在室溫20~26℃,相對濕度不超過80%,特別是濕度,超過80%,茶葉變質的可能性很大。
但這僅是一個確保茶葉不變質的保險范圍,如果以此界定超過80%的就是濕倉茶,有的濕倉普洱茶濕度雖然超過80%一點點,只要控制適當,卻不一定變質。
當然,變質的濕倉普洱茶人為干預過甚,急于“熟化”出貨,溫濕度控制不好,茶品消極轉化,導致霉變,從衛(wèi)生安全角度都不建議喝。
但是否越干越好呢?
最近和一個做茶多年的茶老板聊天,他嘆道:“以前不知道普洱茶怎么存放,很多好茶直接用真空包裝袋封存,在昆明一放就十多年,最近拆開一看,基本沒有轉化,沒什么價值了,可惜?。 ?
普洱茶的陳化機理
普洱茶的后發(fā)酵實質是一種微生物發(fā)酵,普洱茶的陳化需要一定的溫度、濕度和氧氣(據說還有光照),一般控制在50%——70%為宜,因為在此條件下微生物較為活躍,微生物自身的酶和通過代謝產生的胞外酶能作用于茶葉的內含物質,促使其發(fā)生一系列復雜的化學變化,這就是普洱茶的陳化機理。
上述茶友真空存放的普洱茶,既缺乏外來環(huán)境中自然接種的微生物,又缺乏微生物存活的水分和氧氣,當然是不會轉化了。
可見,如果了解普洱茶陳化機理,只要方法正確,控制好溫濕度,適時通風透氣,讓茶葉在存放中有伸有縮,濕倉也是好倉,也能陳化出好茶品。
辨別難點
有茶友說:“是否是干倉,我聞一聞就知道,有刺鼻發(fā)霉氣味的肯定是濕倉茶,沒有的就是干倉!”真的是這樣嗎?有的濕倉茶濕度控制得好就沒有這種氣味。
還有茶友,把幾十年的干倉普洱的陳香說成發(fā)霉,把陳味說成倉味的比比皆是…
其實這也怪不得這些茶友,畢竟人的嗅覺味覺是有限的,而普洱茶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,以有限的嗅覺味覺去對付千變萬化的老茶,確實是強人所難了。
更何況,當今存下來有些年份的干倉普洱陳茶鳳毛麟角,大多數茶友都無福品到,很多情況下都是頭一次“嘗鮮”,人們對新鮮味道的刺激總要有個適應過程,即便它被別人形容得多么美好。
譬如頭一次吃榴蓮,頭一次吃臭豆腐,頭一次吃折耳根(魚腥草),頭一次試芥末…而現實卻是:屈指可數的干倉老茶延長了這個適應期,從而間接增加了普洱倉儲的辨別難度。
那么是不是,老茶品得少的茶友就真的無法辨別干倉和濕倉普洱茶呢?
那也未見得,至少我們可以試試以下3招
三招辨別
此篇暫不討論熟茶,我們以曬青散茶或餅茶(生茶)為例,從視覺、嗅覺、和味覺三個方面有針對性地嘗試:
第一招:看湯色——是否“帶黃”
陳年普洱茶的湯色,如果是干倉存放,不是橙黃就是橙紅,年份更久一些的是栗紅,也就說多多少少會帶點“黃”,出現深紅色的可能性甚微,如果真出現了,對于干倉生普,要么是拼有熟料,要么是您泡得太濃。
第二招:聞香氣——是否“雜異”
其實陳茶的香氣靠聞很難,不要指望聞一聞就識別出這是什么香,或者這是什么倉,聞主要的目的是用鼻子嗅一嗅氣味雜不雜,怪不怪,如果是雜異味明顯,刺鼻而令人生厭,那就一票否決,別管它是什么倉了。
很多情況陳茶的香氣是要在喝茶的過程中才能真實感知的,所以如果聞不出嗅不到,那就端起杯來飲上一口,在嘴里進行二次判斷。
第三招:嘗滋味——是否“生津”
作為辨別干倉陳年普洱的招數,嘗滋味并不是讓您香甜苦澀都嘗一遍,而是只指要害,如果它還能生津,或者還帶些苦底、澀底,雖不能認定它為干倉,但至少說明它不會太“濕”。
還有一點可以留意,普洱茶的眾多滋味中,有一種味是最難化去的,即使它進過倉,這就是煙味,所以,帶有煙味的陳茶,更不能斷言它是干倉,反過來,如果連煙味都化去了,那它多半就是“濕道中茶”了。
以上三招,其意義并不在于判斷某款陳茶的干倉或濕倉,而是以此為據判斷其受潮的程度,最終給出它的陳化價值。
老調再談:不要迷信干倉,很多情況下,干的程度和陳化價值是成反比的;也沒必要妖魔化濕倉,很多情況下,入口即化的美妙感覺也許只有它可以做到。(來源:刀哥說茶,圖片來源:茶友網圖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