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百年來,在新疆民間素有“寧可三日無食,不可一日無茶”之說,喝茶已成為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一部分。吃飯的時候,茶是須臾不可離的。
故此新疆人喝茶并沒有過多的講究,也少其他地方文人雅士的茶藝和品茶習慣。
新疆的氣候,并不適合種植茶葉。自唐宋以來,歷代政府都十分重視西域茶葉的交易供應。清乾隆年間,清政府把大批茶葉投放到新疆給官長發(fā)餉,時稱“官茶”。而歷史上新疆與其他地方的茶貿易,卻時會因不正常原因而切斷,故茶葉在新疆是有階段性不常見的。新疆當?shù)氐娜藗儽闱擅畹亻_發(fā)了類似玫瑰花、紅花、沙棗花、駱駝刺花等家生和野生植物花瓣和果實,葡萄干、杏干等干果,杏仁、核桃仁等果仁碾軋制品,果樹花木的嫩芽,有藥性植物的花瓣、種子、葉片、枝干等頗具本地特色的茶料。
實際上,上述所列均為代用茶。而其中的一種代用茶,即民間稱之為土茶的,似烏蘇的柳花茶,還曾是清代的貢茶。如今,當?shù)厝死米约邯毺氐牡赜騼?yōu)勢,嘗試將本地特產(chǎn)的一些植物用以制茶,烏蘇柳花茶在少量恢復生產(chǎn)的同時,巴音郭楞的羅布麻茶、墨玉的玫瑰花茶、伊犁的植物酸稈子茶等也日漸加大產(chǎn)量,走向全國。新疆土茶,就這樣在歷史長河與現(xiàn)代社會中繼續(xù)傳承著。
新疆土茶最為鼎盛時在18世紀下半葉,伊犁地區(qū)的居民用山中野生植物葉子制造土茶,還一度被政府列為征稅對象。咸豐六年(1856),新疆地方政府仿效國家茶法,對進山采土茶者,均為官廳頒票征課,當年伊犁地方抽收土茶稅八千余公斤,稅率20%。至咸豐九年(1859),當?shù)赝敛璁a(chǎn)量降低,咸豐十年(1860)竟至無人進山采茶,次年正月奏明停止征收土茶稅。1884年新疆建省的次年,巡撫劉錦棠詢問新疆能否培植茶樹,以此作為廣開新疆財源的辦法。經(jīng)實地調查后,劉錦棠奏稱:“新疆天山南北兩路從未種過茶樹,綠茶性喜暖,關外雪地冰天,寒冷倍于關內,種植本不適宜。然亦有察其地氣較暖,請購茶籽試種之處。應俟購買茶籽到疆,發(fā)展試種,有無成效,隨時查明辦理?!?/p>
此后此事被擱置,可見當時新疆試種茶樹并未成功。但伊犁地區(qū)卻又要恢復土茶征課,奏稱:伊犁所屬大西北,阿東蓋兩處向有一種野樹,當?shù)厝巳巳≈猿洳?,葉大枝粗,味也遠遜于南茶之下?,F(xiàn)已無人采食。征課之議遂罷。
盛世才統(tǒng)治時期,新疆茶葉供應中斷,伊犁及塔城等地有人利用野樹葉偽造官茶,在民間銷售,因價廉而有一定的市場。其實,主要還是民眾大多不辨茶之真?zhèn)巍4貌钘l輕而松,滋味帶青草味或異味,不似真茶茶條緊結,身骨較重,滋味鮮爽甘滑;代用茶枯暗無光澤或碧青或雜亂,不似真茶色澤油潤。
為此,1943年3月,新疆裕新土產(chǎn)公司呈請省政府予以取締,內稱:“查近因茶葉缺乏,伊塔兩區(qū)民眾利用果木樹葉、野草等偽造成內地茯茶、大茶、紅茶,并冒充牌號以利推銷,各族民眾只圖價廉,不辨真?zhèn)?,爭相購買,發(fā)運各區(qū)縣販賣者甚多。并且假茶茶質惡劣,飲則瀉肚,對于人身之健康損傷實多。”后被嚴厲查禁。
新疆土茶在歷史上就這樣屢有發(fā)展而又屢遭查禁。而用新疆各地都有的榆樹葉制成的代用茶榆葉茶,作為新疆土茶的重要品種,則一直在民間保留著。
榆葉茶,多產(chǎn)于南疆。
清同治三年(1864),新疆又起兵燹戰(zhàn)火,彌漫天山南北。商旅卻步,百貨停運,無茶可供。而南疆居民更苦于無茶,口干腹脹,飲食失調。迫于無奈,便采摘榆葉,經(jīng)過焙制,創(chuàng)制出一種新的茶種──榆葉茶。榆葉茶雖非正品,但也聊勝于無。若調以鹽、牛奶、黃油等混合飲用,則味濃而香,足以以假亂真。經(jīng)一地試制之后,各地相繼仿造。因制法不同,其味各異,于是“榆葉茶”一名又為出產(chǎn)地名“庫車茶”“和田茶”等所代替。
新疆人還言,無茶則病。其實榆葉茶不僅僅是一款富含多種營養(yǎng)物質的茶飲,其確可治病。其所含微量元素作用于人體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,可有效預防神經(jīng)衰弱及防失眠多夢。同時還可消炎殺菌,有凝血作用,使傷口更快愈合。還含有大量的刺激腎臟的營養(yǎng)物質,可促進腎臟排尿,順暢排毒。若脾胃狀態(tài)不佳,飲用后還可起到健脾開胃、增進食欲的功效與作用。
當前,在我國茶葉市場上,茶葉品種及其花色繁多,其中就包括以采摘非茶樹植物的芽葉為原料,按茶葉工藝加工而成的代用茶。在市場上較為流行的主要有苦丁茶、杜仲茶、柿葉茶、桑葉茶、柳葉茶、榆葉茶、銀杏葉茶、人參葉茶、野菊花茶、野藤茶、菊花茶、甜葉菊茶、絞股藍茶等。
新疆的榆葉茶,完全有條件和空間大力發(fā)展。
來源:天津日報
如有侵權 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