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不覺,又想起了易武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不知不覺,又想起了易武

易武茶,村寨、山頭林立,而隨著整個易武茶區(qū)的熱度升溫,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持續(xù)關注著這片茶的領域。麻黑、落水洞、曼秀、三丘田、田壩、高山、三合社、大漆樹、刮風寨、楊家寨、三家寨、丁家寨、刮風寨、一扇磨、彎弓、白茶園、麻拐塘、薄荷塘、同慶河、帕扎河、白沙河、冷水河、鄭家梁子、黑水梁子……

長串的地名背后是無數(shù)制茶人在山巒村寨間尋訪的結果,不妨讓我們透過簡要的梳理,看看這個逐步推進豐富的過程,或許有助于我們更冷靜清晰認識易武茶。

易武茶農(nóng),主要民族就是漢族和瑤族。易武名寨很多,成名較早,產(chǎn)量較大的,基本都是漢族寨子,譬如高山、荒田、曼秀、麻黑、落水洞、大漆樹、田壩。這些寨子有個共性,就是交通便利、工藝成熟。

在06年大樹茶價格暴漲之前,現(xiàn)在大家所知道的刮風寨、彎弓、薄荷塘、銅箐河這些地方的茶,是不具備經(jīng)濟價值的。因為翻山越嶺、爬樹鉆洞,弄回來一點茶,賣不了幾十塊錢,那么還不如讓它在山上荒廢了。

瑤族寨子比較有名的當屬刮風寨、彎弓大寨,但是彎弓大寨是沒有人居住的,只是由瑤族丁家寨管理,由于彎弓大寨的茶價暴漲,引來附近爛田村村民眼紅,發(fā)生大規(guī)模械斗數(shù)起,經(jīng)調(diào)解,劃走三分之一歸爛田村,由于爛田村本身種有很多小樹,這就是為什么買彎弓認準瑤族丁家寨的原因。

刮風寨,屬于較早被大家熟悉的一個瑤族寨子,時間大約也是06以后,寨子周圍也是沒多少茶樹的,刮風寨最好的茶,出自茶王樹,從寨子出發(fā),步行3個小時以上,茶王樹這個名字的由來,源自這片茶園中有一棵大約2人合圍那么粗的大茶樹,聽說是影響刮風寨農(nóng)民種地,在80年代砍掉了。

其實,總結起來,大家對易武茶的認識可以說經(jīng)歷了這么幾個階段:眾所周知,普洱茶在2004年以前,基本上是大廠茶時代,大廠、大品牌,意味著大量,高效的現(xiàn)代化生產(chǎn),也只有大規(guī)模種植的臺地茶能夠滿足。易武也開辟了很多的臺地茶,由于遠離大城市,山上缺乏能開設大型工廠的土地資源,這樣易武茶遠離城市、遠離工廠、運輸成本高,供銷系統(tǒng)收茶意愿不強,在90年代以前,易武茶聲名不顯。

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,各大廠偶爾會做一批易武正山字樣的臺地茶,在90年代后期的普洱茶市場備受追捧,臺灣茶商同期進入易武,收料定制。

99易昌號、綠大樹這些定制茶,在03年后大放異彩,拉動了易武大樹茶的發(fā)掘。麻黑、落水洞、大漆樹、高山寨這些交通較為便利的寨子,逐漸為大家所熟知。

同期,刮風寨、瑤族丁家寨,由于沒有種茶傳統(tǒng),古人遺留的茶園大多遠離村寨,即便有外地茶人尋到好茶樹,也無人加工。所以知之者少。這一階段,易武地區(qū)以麻黑為代表的漢族寨子,加強茶園管理,不斷提高加工工藝,贏得了廣大茶友的喜歡,量價齊飛。

當大樹茶價格達到一定高度后,更偏遠一些的刮風寨、丁家寨的農(nóng)民,也就順理成章加入到采茶賣茶的隊伍中來。

歸納一下,建國后易武茶第一階段,臺地茶時代,也就是易武正山時代。

第二階段,古茶園大樹茶時代。

隨著易武大樹茶量價齊升,麻黑、落水洞等交通便利的寨子,對茶葉重視程度越來越高,矮化(提高產(chǎn)量、方便采摘)采摘頻率提高(發(fā)多少采多少、提高產(chǎn)量),開辟新茶園(小茶樹)等等,不可避免的帶來茶水厚度、滋味變?nèi)?,原料的純度更難保證。收料人的目光,于是投向更偏遠的刮風寨、丁家寨等瑤寨。這里有一個工藝問題的趣話,某段時間易武茶有個詞叫“瑤味”,實際上就是工藝問題,炒完菜的鍋子馬上炒茶葉,當然有味道了。在金錢的鼓舞下,瑤族兄弟開始進入深山,管理古人留下的古茶園,刮風寨的茶坪、白沙河、茶王樹,更遠的冷水河的茶樹,就進入開發(fā)階段了,更晚一些,彎弓、一扇磨也同樣進入開發(fā)階段。

在外來茶商指導下,工藝日漸成熟,自此,瑤漢一起努力,易武古茶園大樹茶時代就完美了。

也就引來更多茶客對易武茶的追捧,價格越來越高,對品質(zhì)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,刮風寨周邊幾個茶園,原本品質(zhì)就差異性大,加上歷史上刮風寨與山背后的老撾來往密切,小茶樹的種植,加上老撾的邊境茶的入市,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在所難免。

種種情況疊加,茶商的目光投向大山的更深處,原始森林里零散種植的茶樹進入視線,原始森林里的茶樹,大多是明朝以前留下,久未開發(fā),與其它各種植物混生,我們稱之為雜木林。

由于這部分茶樹,大多劃歸國有原始森林,也叫國有林。那么,可以說,頂級易武茶,慢慢進入第三個階段,就是國有林時代,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銅箐河、薄荷塘等,不過,近年也不再允許外來茶商進入。但是,這些村寨里普洱茶的滋味卻已經(jīng)早已經(jīng)飄進了無數(shù)茶空間,成了許多普洱茶愛好者的心頭好。

來源:普洱雜志

如有侵權 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