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人喝茶一向講究。
早期的挑剔程度,從唐代陸羽所撰的《茶經》中便可窺見。
人們從制茶、選茶、煮茶、飲茶到茶器茶具,無不細致求精,也將中國傳統茶事的繁瑣、精細,體系化地展現了出來。
到了元代,憑張可久一句“山中何事?松花釀酒,春水煎茶”,將“挑剔”的茶事推到了風雅造極之境。
到了宋代,蘇軾為了喝一碗好茶——“活水還須活火烹,自臨釣石取深潔”,親自到汲江邊的釣石處取活水煎茶……
現代的高雅茶事,已然摒棄了諸多繁冗環(huán)節(jié),格外崇尚素簡。
茶人們不再追求精細化的沖泡等細節(jié),不再過分沉醉何種珍稀器具,卻真正回歸了本真,直追起源頭。
這,也成了新時代下對茶事的新的“挑剔”。
比如,格外追求品飲普洱古樹春茶。
無數次靈魂的顛覆,
在北回歸線上,在寧靜時分,
在溪澗山野在日月的滋潤下,
散發(fā)出極度清靈的氣息……
興亡千古,變遷繁華,
它已沉積千年,韻濃千股,
準確地復刻下了這份歲月靈味。
這,正是普洱古樹春茶的魅力。
起底古樹春茶的源頭,意味著起底了它的一切。
起底了它的特定的優(yōu)質自然環(huán)境;
起底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;
起底了匠心傳統又代代流傳的制作工藝(創(chuàng)新往往基于傳統);
以及長久的環(huán)境適應性……
最終造就茶葉頑強生命活力以及不可復制的品質特點。
正如橘生淮南為橘,生于淮北為枳,葉徒相似,味卻不同。后天工藝或許可以補足茶葉本身資質不足,卻無法改變其刻在葉脈深處的豐富內質。
一棵棵猶如綠寶石的古茶樹,生于高地,曾遠離人類存活,不施肥打藥,自主養(yǎng)成抵抗病蟲害的適應性,擁有了頑強的生命力,品質醇厚。
這本身便是自然篩選出來的稀缺性,難以復刻。
另外,茶葉按季節(jié)分品質等級古而有之,比如明前茶,雨水茶,清明茶品質極受人們青睞。
普洱古茶樹經過整個冬季休眠,到春天發(fā)芽時已然積累了豐富的能量。這春茶品飲起來鮮嫩又香,清冽甘涼,是其他季節(jié)茶難以比擬的。
畢竟飲茶,不圖個“鮮爽”二字,會缺失了多少意趣!
最后,稀品愛到深處便是藏。
是祖母綠的鐲子也好,是潔白瑩潤的珠子也罷,還有這餅已然愛不釋手卻不舍不得品飲的古樹春茶,統統都藏在老匣子里,寶貝似的留著。
任由這餅茶在命運的時光長河里徜徉,直至越陳越香,浸潤歲月芳華。
待時機合適,滿懷欣喜地取出茶餅,撬上一兩泡送人或自飲,沉甸甸的,光華滿貯。
看著葉肥質厚的古樹條索,靜靜落于杯盞,與白瓷碰擊時生出的細細的叮鈴清脆聲音,是一種別致的享受。
飲上三五杯,感受痛快的生津回甘,清涼舒暢,品讀精華滄桑的真味,即便身在都市叢林,也自成風雅。
素瓷雪色縹沫吞,何似諸仙瓊蕊漿。
趁春日,給自己存餅正宗的高品質古樹春茶,一如既往地,珍惜時光如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