圍爐,本是流行于閩、臺、潮汕一帶的歲時習(xí)俗。除夕守歲,親友團聚,圍著爐火,吃飯喝酒,其樂融融。而這些地方又最盛行工夫茶。除了爐上架鍋烹食,亦可置壺煮茶,把杯閑話。
文人雅士而言亦將圍爐視作一大賞心樂事。圍爐,既可煮酒論英雄,亦可烹茗談詩書。“寒夜客來茶當(dāng)酒,竹爐湯沸火初紅?!敝駹t汩汩,茶煙裊裊,是有朋遠(yuǎn)來的喜悅,是徹夜長談的歡愉。
圍爐,是相聚;煮茶,是交心。爐暖茶香里,是中國人傳統(tǒng)生活的浪漫與優(yōu)雅。
元·錢選《盧仝煎茶圖》(局部)
茶,自從被當(dāng)作飲品時起,煮飲這一飲茶方式,在中國人的生活中,相當(dāng)普遍。
晉代左思《嬌女詩》云:“止為茶荈據(jù),吹噓對鼎钅歷 ?!蹦菚r的茶,是以何種方式加工,歷史并沒有給出詳細(xì)的答案。
但,可以肯定的是,煮茶是茶與水的最初相遇。
“然季疵(陸羽的字)以前稱茗飲者,必以烹之,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。”(唐·皮日休《茶中雜詠》序)在中唐以前,茶湯就跟菜湯差不多。
鮮茶葉或干茶葉,烹煮成湯后,加鹽飲用,這是“清爽型”。喜歡口味重一點的,就加入姜、桂、椒、橘皮、薄荷等佐料,與茶同煮,此法烹飪的煮湯基本一致。直到今天,藏、蒙、回、維等少數(shù)民族仍保留煮茶(通常緊壓茶)這一古老習(xí)俗,并加入奶、酥油等同煮。
煮茶,一直延續(xù)至唐代。中唐時,陸羽著述的《茶經(jīng)》問世,首次將飲茶從單純滿足生理需求上升到藝術(shù)的高度。
在這部皇皇巨著中,陸羽專辟了《五之煮》一章來談如何煮茶。除煮法外,茶、器、水、火、飲也都有講究。
唐代,茶區(qū)不斷擴大,制茶技術(shù)日益完備,名茶涌現(xiàn)。茶葉形態(tài),有粗、散、末、餅茶四類,以餅茶為主。煮茶前,餅茶要先炙(烤),經(jīng)碾(磨)、羅(篩出茶末)后,再煮。
煮茶飲茶的器具,有24件(含配件28件)之多。煮茶主要用風(fēng)爐、鍑,特別是風(fēng)爐,融入了茶圣的匠心設(shè)計:
風(fēng)爐以銅鐵鑄之,如古鼎形,厚三分,緣闊九分,令六分虛中,致其杇墁。凡三足,古文書二十一字,一足云:“坎上巽下離于中”;一足云:“體均五行去百疾”,一足云:“圣唐滅胡明年鑄”。其三足之間,設(shè)三窗。底一窗以為通飚漏燼之所。上并古文書六字,一窗之上書“伊公”二字,一窗之上書“羹陸”二字,一窗之上書“氏茶”二字。所謂“伊公羹,陸氏茶”也。置墆土臬于其內(nèi),設(shè)三格:其一格有翟焉,翟者,火禽也,畫一卦曰離;其一格有彪焉,彪者,風(fēng)獸也,畫一卦曰巽;其一格有魚焉,魚者,水蟲也,畫一卦曰坎。巽主風(fēng),離主火,坎主水。風(fēng)能興火,火能熟水,故備其三卦焉。其飾以連葩、垂蔓、曲水、方文之類。其爐,或鍛鐵為之,或運泥為之。其灰承,作三足鐵柈臺之。
——《茶經(jīng)·四之器》
在茶圣眼中,茶湯之美,不只是色、形、味,煮的過程,也蘊藏美。比如,論煮茶的火候:“其沸,如魚目,微有聲,為一沸;緣邊如涌泉連珠,為二沸;騰波鼓浪,為三沸。已上水老不可食也?!?/p>
這便是陸羽的茶美學(xué)“煮”義。后世的主流飲茶方式雖在不斷嬗變,但煮茶卻從未淡出過文人的生活。
常常,他們“獨試新爐自煮茶”,在萬籟俱寂中,藉由一爐茶,獲得內(nèi)心的寧靜與恬然。
“茶雨已翻煎處腳,松風(fēng)忽作瀉時聲??菽c未易禁三碗,坐聽荒城長短更。”(宋·蘇軾《汲江煎茶》)雖流放海南,面對窮山惡水,蘇軾依然是清風(fēng)朗月,在靜謐的月夜里,煎茶自飲,這是何等地曠達(dá)與超然!
元·趙元《陸羽烹茶圖》
元代的楊維楨,自號鐵笛道人、鐵心道人、梅花道人等。也是在一個清朗的月夜,梅影爬上紙窗。他汲白蓮泉,燃槁湘竹,煮凌霄芽。待茶時,他竟睡著了,還做了個遨游仙境的奇夢,迷離惝恍。夢雖奇幻,卻是心游物外的淡然與超脫。
明人羅稟“山堂夜坐,汲泉煮茗。至水火相戰(zhàn),如聽松濤。傾瀉入杯,云光滟瀲”(《茶解》),自有一番幽趣,“難與俗人言矣”!
晚清王永彬一邊圍爐,一邊思考,寫了一部“微博體”的為人處世奇書《圍爐夜話》。他說:“歲晚務(wù)閑,家人聚處,相與燒煨山芋,心有所得,輒述諸口,命兒輩繕寫存之,題曰圍爐夜話?!?/p>
陸羽的“煮茶美學(xué)”,還東傳朝鮮半島、日本列島,衍化出韓國茶禮、日本茶道等綺麗的異域文化風(fēng)景。
來源: 茶道CN
如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