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運河與宋茶
1.宋代運河是南茶北上的主要路線。
唐以后的各個時期,大運河依然向北輸送著茶葉與茶文化。至宋,飲茶之風越來越盛,運河是南茶北上的主要路線:“漕引江湖,利盡南海,半天下之財富,并山澤之百貨,悉由此路而進。”(《宋史·河渠志》)運河既是宋代運送糧食、財貨的大動脈,同時也是茶葉流通的主干道。這些地方以及京邑一帶城市茶鋪里的茶葉都來自江淮,市場如此分散,運途只能是選擇汴河,然后再在汴州或宋州集散。宋代東南產地的茶葉向京城汴京運輸,也是通過運河的。當時有東西兩條路線,其中東路便是從真州、揚州進入運河,北經高郵、楚州、陳留到汴京。運河作為宋代運送東南地區(qū)糧食、財貨的大動脈,也是茶葉流通的主干道。從東南產地運到汴京的茶葉,主要供應給京城一帶的居民。汴京城內茶肆、茶坊林立,和從運河漂來的茶葉是分不開的。我們從北宋張擇端的《清明上河圖》可以看到:河道兩旁熙熙攘攘,其中有不少描繪茶坊、茶飲、茶葉買賣的畫面??梢?當時茶香已飄入運河沿岸的城市里。
宋 張擇端 《清明上河圖》(局部)
2. 運河漕運催生了宋代層次更分明、市場容量更大的茶葉產銷體系。
兩宋是中國漕運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,先后創(chuàng)建了轉般、均輸、直達等方法,中央設有管理漕運與河道的發(fā)運司、轉運司、排岸司、催綱司等機構,監(jiān)督全國漕糧的運輸與運河河道的維護,從而達到集中全國財力,維持京城穩(wěn)定的目的。
通過運河漕運,宋代茶葉貿易形成了市場層次更分明,市場容量更大的茶葉產銷體系—— “草市—市鎮(zhèn)—城市”三級市場體系。通過這個體系,形成了地區(qū)間和周邊國家間的茶葉傳播渠道。繁榮的茶葉市場不但體現(xiàn)在城市,而且體現(xiàn)在農村,宋都城汴梁突破了隋唐以來的坊、市界限,街道兩旁和居民區(qū)都允許開展商業(yè)活動,還出現(xiàn)了早市和夜市, “坊巷橋頭及隱僻去處俱是鋪席買賣”,很有“地攤經濟”的樣子。在農村市場上,小販、貨郎走村竄戶,活躍了農村經濟,豐富了農民生活。產區(qū)初級市場上交易的茶,通過強大的中轉集散市場,實現(xiàn)了更大范圍的集散。如東南市場上的茶主要通過運河輸往北方,在汴京銷售很大部分外,還大量銷往京東、河北、河東。而且市場已經從宋王朝統(tǒng)治的中原地區(qū)擴展到西夏、遼、吐蕃、西域等更遠的地方。
宋 張擇端 《清明上河圖》(局部)
唐人李肇《唐國史補》記載了一件趣事:“常魯公使西蕃,烹茶帳中,贊普問曰:‘此為何?'魯公曰:‘滌煩療渴,所謂茶也?!澠赵唬骸掖艘嘤小?遂命出之,以指曰:‘此壽州者,此舒州者,此顧渚者,此蘄門者,此昌明者,此?湖者?!彼笁壑菡?,安徽的團黃;舒州者,安徽六安茶;顧渚者,浙江湖州紫筍茶;蘄門者,湖北黃芽茶也;昌明者,蜀中綠昌明茶;?湖(今湖南岳陽南湖)者,岳陽的銀毫茶。這里雖然描述的是唐使常魯與吐蕃王贊普的對話,但在宋代漢族地區(qū)各地名茶運至遼、金、西夏、吐蕃等外藩乃至東南亞、中亞、西亞的情況仍然得到延續(xù)。
3.運河輸茶促進了中華民族的交流交融。
兩宋先后與北方的遼、夏、金、蒙古少數(shù)民族政權處于對峙狀態(tài),軍事上有交鋒,物產上有交易,文化上則是更多的交流交融。茶在其中扮演了和天下的重要角色。
宣化遼墓壁畫中的碾茶童子
宋遼澶淵之盟以后,宋朝逐漸在河北沿邊設置榷場。景德二年,“令雄、霸州安肅軍置三榷場”。不久又在廣信軍置場;天禧二年,“又令河北沿邊榷場增錢入中大方茶貨,依舊例給鈔”(《宋會要輯稿》食貨三十六之十五,第5439頁),河北四榷場成為宋遼兩國茶葉貿易的主要場所?!敖K仁宗、英宗之世,契丹固守盟好,互市不絕”(《宋史》卷一八六《食貨志》)。
宋在西夏元昊稱帝后仍“置榷場于保安軍;歲賜絹十萬疋,茶三萬斤,生日與十月一日賜賚之。”(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一四〇,仁宗慶歷三年四月癸卯)慶歷四年(1044)宋夏重訂和約,元昊取消帝號,由北宋冊封為夏國主?!胺矚q賜銀綺絹茶二十五萬五千乞如常數(shù)”,每年給西夏銀七萬二千兩,絹十五萬三千匹,茶三萬斤,重開保安軍和高平寨榷場(見《宋史》卷四八五《夏國傳上》)。
從靖康年開始,宋與金往來致信時所附禮物單中即可見到各種茶葉,《大金吊伐錄》卷一,記載靖康年間宋帝致金人的禮單中有如下的茶品:“興國茶場揀芽小龍團一大角,建國(州)壑源夸茶二千夸(共二百角,每角十夸)。”“茶五十斤:上等揀芽小龍團一十斤,小團一十斤,大團三十斤?!本矶浰稳酥陆鹑说亩Y單中有如下茶品:“茶一合?!薄靶↓垐F茶一十斤,夸子正焙茶一十斤。”(見金少英等:《大金吊伐錄校補》卷一、卷二)
《宣和北苑貢茶錄》中記錄的“大龍”團茶圖案
無論遼、金、西夏,進入榷場易茶也好、官方交往贈茶也好,由南而北的運輸線主要還是運河。順便說一句,宋代茶文化和宋代中華茶文化概念并非完全相同,宋代中華茶文化應該包括宋和與宋并立時期的遼、金、西夏等少數(shù)民族政權治域下的茶文化,因為這些少數(shù)民族也屬于中華民族,即使在南宋時期,北方運河在中華茶文化交流交融中仍然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
4.運河連系著海上絲綢(茶、瓷)之路。
兩宋雖然經濟較為發(fā)達,但都未完成全國的統(tǒng)一,同時經常受到遼、金、西夏、蒙古等少數(shù)民族政權的干擾,因此無法在全國區(qū)域內開鑿運河。宋代運河空間雖然受到壓縮但仍然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
北宋的運河主要集中在都城開封附近,有汴河、惠民河、廣濟河、金水河等,其中汴河的地位最為重要,江南所產糧米、西山薪炭等物資均需通過運河輸往京城,歲運江淮菽米達到了400萬石之多。
南宋政治版圖被大大壓縮,但文化版圖卻通過水上運輸而大為擴展;陸路經貿文化交流受阻,但海外貿易和交流卻突出重圍而遠播。南宋偏安江南,運河治理多集中于江蘇、浙江、安徽等省,倉儲也主要分布于長江一線,漕運距離都較短,但運河水源豐富,茶葉漕運效率較高,既為內陸輸血,更通過大運河沿岸的重要商貿城市揚州、嘉興、杭州、紹興、寧波聯(lián)通了海上絲綢之路,特別是寧波,既是中國大運河南部的盡頭,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,加上在南宋時期,朝廷對浙東運河進行了大規(guī)模的疏浚,通航能力大為提高,因此寧波在連接海上絲綢之路上發(fā)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。在南宋,海上絲綢之路也是瓷、茶之路。在中外茶文化交流中,官方推動、商業(yè)貿易、宗教活動成為主要路徑。眾多茶葉及南宋官窯、龍泉窯、婺州窯、建州窯、吉州窯茶器都或是直接或是間接通過運河再流向國內外市場的。在近幾年運河出土的文物中,杭州賣魚橋段發(fā)掘出宋代福建建窯生產的黑釉茶盞,這正是當時用來點茶、分茶、斗茶的主要茶具(這批珍貴的茶盞如今陳列在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內)。
黑釉瓷盞 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藏
宋朝廷認為:“市舶之利最厚,若措置合宜,所得動以百萬計,豈不勝取于民?!?《宋會要·職官四四》。)加上宋代的造船技術非常先進,可以建造適合遠洋航運的大型船只?!昂I讨?,大小不等。大者五千料,可載五六百人——風雨晦暝時,唯憑針盤而行?!?宋吳自牧:《夢粱錄》)北宋元豐元年(1078),寧波已造出兩艘當時世界噸位最大的600噸級的“神舟”,主要用于官方海外貿易。指南針也已經很成熟地運用于遠洋航運。南宋與東亞(日本、韓國)、東南亞、南亞、西亞、北非的海上交通歷史悠久,船員經驗豐富,航線熟悉,貨物交易品種也比較固定,茶葉和茶器具一直是這些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品。
宋油滴盞 山西博物院藏
在東南亞、西北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(qū),也出土發(fā)現(xiàn)了數(shù)量可觀的宋元陶瓷器物,其中也有少量的茶器具。隨著海路貿易的發(fā)展,茶和茶器具也被販運到東南亞以及北非等國?!端问贰ば谭ㄖ尽份d:“(嘉定)十五年十月十一日,臣僚言:國家置舶官于泉、廣,招徠島夷,卓通貨賄。彼之所缺者如瓷器,茗、醴之屬,皆所愿得?!思攘曈弥袊?,一歲不通,必致乏用,勢不容不求市于我?!敝鲝堃圆璧蓉浳锱c外商交易,不要用銅錢。
宋朝對外貿易的商品種類很多,茶占有相當比重?!敖ㄑ姿哪耆?,宣撫使張浚奏:大食國(阿拉伯帝國)遣人進珠玉寶貝。上曰:‘大觀、宣和間,川茶不以博馬唯市珠玉,姑武備不修,遂致危弱如此。今復捐數(shù)十萬緡易無用之物,曷若惜財以養(yǎng)戰(zhàn)士乎?!?《宋史》卷一百八十六《食貨志》)可見,宋高宗對大食國貿易不同意以茶換“無用之物”。但是也可以反證當時和外商交易的物品,茶是占有很大比重的。否則、高宗也不會大加感概了!
鎮(zhèn)江出土宋代陶制茶碾
朝廷非常重視海外貿易,專設市泊司負責管理,在官員任用上,也往往把提舉市舶司的官員和提舉茶鹽司的官員一官二任。紹興元年,“九月二十五日,詔舊市舶司職事領福建提舉茶事兼領”,“十月四日,詔:‘福建提舉茶事司權移往泉州,就舊提舉市舶司置司?!?《宋史》卷二十六,《高宗紀》)可見市舶司和茶的關系。海外貿易使國家獲取了豐厚利潤,海上貿易成為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,幾乎占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,支柱是絲綢、茶和瓷器。從“南海沉船”、“新安沉船”看,在瓷器中茶器具也占了一定比例。
來源: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