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葉有著悠久的歷史,憑借其獨特的口味和良好的療愈效用,已成為風靡世界的飲品之一。作為一種商品,茶葉從中國傳播到英國乃至世界各地,在傳播過程中,茶葉成為大英帝國不斷擴張與膨脹的工具。北京聯(lián)合出版公司的新書《茶葉與帝國:口味如何塑造現(xiàn)代世界》,通過回顧茶產(chǎn)業(yè)活動歷程,揭示了茶葉對現(xiàn)代世界的塑造作用。
《茶葉與帝國:口味如何塑造現(xiàn)代世界》
[美]埃麗卡·拉帕波特 著
宋世鋒 譯
曾經(jīng)是奢侈品
英國人接觸茶葉的時間并不久。在海上貿易得到發(fā)展之前,茶葉通過歐亞大陸上的絲綢之路或茶馬古道向西傳播。首次提到茶葉的歐洲作品,是多卷本游記《航海和航行記》,由地理學家賴麥錫翻譯和編輯。這個威尼斯人聲稱,自己了解到一種被稱為“中國茶葉”的草藥。威尼斯過去一直是東西方之間重要的商業(yè)中心和連接地帶,阿拉伯商人和旅行者常常在此向歐洲人介紹亞洲藥品、食物和飲食習慣。茶葉和咖啡此時已經(jīng)成為中東咖啡館的主要商品,蒙古人可能早在13世紀就已經(jīng)把茶傳到伊朗了。
17世紀時,只有少數(shù)歐洲精英在波斯、印度次大陸、東南亞、中國和日本見過現(xiàn)泡的熱茶。17世紀30年代,亞當·奧列里烏斯在波斯宮廷見到茶葉。他將茶形容為波斯當?shù)匾环N常見的飲品,經(jīng)常與“小茴香、大茴香、丁香和糖”混合飲用。
東印度公司
直到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后,1610年,茶葉才正式從日本和中國被帶到歐洲。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在荷屬東印度的首府巴達維亞(今雅加達)購買茶葉,不過,與利潤更高的絲綢、黃金和瓷器相比,茶葉只占該公司商貿的一小部分。
此后數(shù)十年時間里,茶葉進入歐洲大陸,但只有貴族、君主和社會上最富有的消費者,才買得起這種象征身份地位的東方奢侈品。在法國,路易十四沉醉于奢侈生活,他喜歡用黃金茶壺泡茶,以凸顯其高貴的身份。歐洲各國的精英和有教養(yǎng)的文化階層,很快把法國的品位和優(yōu)雅的概念傳播開來,茶葉得以走入更多國家。但是,并非每個人都喜歡這些時髦東西的味道。德國一位公爵夫人在信中曾寫道,“茶讓我想到干草和糞便”,咖啡讓她想到“煙灰和羽扇豆”,而巧克力“太甜”,讓她肚子痛。
與法國人、荷蘭人和葡萄牙人相比,英國人飽受戰(zhàn)爭蹂躪,政權上四分五裂,而且國家相對弱小,接受茶飲品比較慢。17世紀50年代,少量茶葉進入英國,但直到17世紀60年代,尤其是在光榮革命之后,茶文化才開始在不列顛群島和北美部分地區(qū)生根發(fā)芽。在此后的幾十年中,茶葉成了“物質大西洋”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油畫《正在喝茶的英國家庭》,約瑟夫·范·阿肯繪于1727年。
18世紀初,中國瓷器和飲茶風靡歐洲貴族圈。到了18世紀中后期,飲茶在歐洲就不再是只屬于貴族的奢侈,而變成了中產(chǎn)階級也爭相追求的時尚。1720年,比利時畫家約瑟夫·范·阿肯來到倫敦,以當時流行的“茶會”為主題繪制了多幅畫作。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的整個大西洋世界,高知階層和富人都認同亞洲人的“茶葉觀”,把茶葉當作保健藥物和社會地位的象征??茖W論文、報紙和廣告普遍宣稱,這種中國草藥可以治病,有振奮作用,能夠使人的身體強壯。《茶葉與帝國》指出:“宮廷文化、游樂園和咖啡館強化了茶的外來性,同時使健康和外國文化變得時髦而令人愉悅?!?/p>
阿薩姆茶的逆襲
在利益的驅動下,18世紀時,東印度公司日益專注于茶葉貿易。東印度公司的茶葉進口量從17世紀90年代的僅僅數(shù)百磅,發(fā)展至1757年每年進口1200萬磅,并在倫敦的倉庫儲存了1700萬磅。茶葉帶來的收益為大英帝國發(fā)動戰(zhàn)爭奠定了經(jīng)濟基礎,戰(zhàn)爭也為茶葉的銷售打開了新的市場。東印度公司對孟加拉獲取了控制權,促進了鴉片的生產(chǎn)與控制,其產(chǎn)品被銷往中國,從而阻止英國白銀儲備流向中國。
真正改變中英在茶葉領域地位的,還要數(shù)阿薩姆茶。阿薩姆位于印度半島,它的命運與中國、英國、緬甸和地方政權等多方密切相關。1824年到1826年英緬戰(zhàn)爭期間,英國軍人首先在阿薩姆發(fā)現(xiàn)了茶樹。其實,在英國人到來之前,阿薩姆地區(qū)已種植茶樹并飲茶,但英國殖民者的到來,把這個地區(qū)變成了能夠供應全球市場的廣闊茶園,改變了世界茶葉銷售的格局。
此時,中國和英國日益敵對,印度茶葉的戰(zhàn)略價值逐漸凸顯。1828年,在廣州生活和工作的茶商約翰·沃克給英國政府寫了長篇備忘錄,宣稱作為英屬殖民地的重要特產(chǎn),印度茶葉有望“打破中國的壟斷”。這份備忘錄影響了英國政府的政策,也影響了后世對茶葉及其歷史的理解。沃克聲稱,英國與中國的商業(yè)關系處于不確定狀態(tài),這種情況“和大英帝國的尊榮不般配”。
在19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,印度茶葉逐漸被英國人視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解決方法。《茶葉與帝國》分析認為,阿薩姆能夠供應一種廉價而健康的飲品以滿足世界的需求,可以為英國政府提供穩(wěn)定的收入,并且“讓中國徹底明白英國是兩個帝國中更為強大的一個”。
阿薩姆并非獨一無二,但它率先證明了茶樹是可以在中國以外的地區(qū)進行商業(yè)化種植的。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,茶葉種植擴展到印度其他地區(qū)、南亞和東南亞乃至美洲。然而,阿薩姆茶在殖民環(huán)境下發(fā)展尤盛,因為英國殖民者用廉價的土地、勞動力和其他利好條件滋養(yǎng)著這個產(chǎn)業(yè)。到19世紀80年代,英國種植園主和公司掌握了阿薩姆地區(qū)的土地、勞動力和技術知識,并主導著這塊土地的發(fā)展方向和根本命運。
躥紅的倫敦明辛街
有了產(chǎn)量,還要有廣闊的銷售市場?!恫枞~與帝國》認為,大英帝國出產(chǎn)的茶葉,即在英國殖民地栽培和生產(chǎn)的茶葉,是資本主義和工人階級、中產(chǎn)階級與上層階級消費文化在國內和全球發(fā)展的產(chǎn)物。從19世紀50年代到1914年,跨國商品交易的規(guī)模在以驚人的速度發(fā)展,而食品處在全球化世界的最前沿。
當時,新的加工方法和冷藏技術層出不窮,使得易腐食品在從農場到餐盤的過程中,實現(xiàn)了更遠距離的運輸。例如,第一批冷凍肉于1874年被運到英國,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,英國人已經(jīng)吃上了從愛爾蘭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和南美洲進口來的肉。肉膏、煉乳和人造黃油等加工食品,也被擺上雜貨商的貨架。
印度茶葉得到迅速推廣,得益于這個時代的技術發(fā)展。以蒸汽為動力的鐵路、河流和海洋運輸,提高了全世界的貿易流通速度。有了精心設計的道路、橋梁、碼頭和倉庫后,大量印度茶葉能夠被轉運到倫敦、利物浦、阿姆斯特丹、紐約、舊金山和其他地區(qū)的主要市場。
倫敦明辛街是當時公認的全球茶葉貿易的金融和實體中心。隨著東印度公司壟斷的結束,茶葉拍賣活動和茶葉交易商遷移到了明辛街上。倫敦這個大都會提供了資本、商業(yè)信息、倉儲和銷售設施,還有龐大的本地市場。19世紀20年代,英國出現(xiàn)了建設碼頭的熱潮,凱瑟琳碼頭對于茶葉貿易尤其重要。碼頭于1828年啟用,包括6座優(yōu)雅的6層樓倉庫,通過運河與泰晤士河相接,每年能夠吞吐70萬箱茶葉。
19世紀的倫敦碼頭,中國勞工從貨船上搬運茶葉
一旦進入港口,勞工會把茶葉轉運到倉庫、稱重、檢查、分類、品嘗、嗅聞、征稅,并用看起來宛如埃及象形文字的符號做標記。十幾個奇怪的符號記錄著尺寸、質量和口味等信息,描述語有“木質”“枯萎”“多灰”“極多灰”“燒焦”“氣味奇怪”等。掌握著茶葉品質話語權的大英帝國,直接左右著這一行業(yè)的全球化進程。
立頓茶走向世界
雖然印度茶產(chǎn)量和銷量大幅提升,不過人們依然更加信賴中國茶,然而這一觀念的改變,已經(jīng)為時不遠。
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,包裝公司、百貨公司、合作社、連鎖商店和連鎖茶葉店的出現(xiàn),改變了茶葉銷售網(wǎng)絡,雖然小店主、小商販仍然是茶葉流通系統(tǒng)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但是全國性品牌在迅速增長。
托馬斯·立頓爵士
立頓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崛起的。托馬斯·立頓爵士是開發(fā)大眾市場的成功商人,直到1889年他才開始銷售茶葉。在廣告和自傳中,立頓斷言,他是第一個“出售自己所產(chǎn)茶葉的茶葉種植園主”。1890年立頓在錫蘭買下第一個種植園后,他在媒體上發(fā)布了大量茶葉種植園和茶廠的圖片廣告,并聲稱他的茶葉直接從“茶園到茶杯”,暗示消費者這個品牌是可以信任的。
立頓之所以取得成功,并非因為做了很多廣告,而是因為立頓認識到了英國工人階級的購買力。人口普查顯示,當時不列顛群島的人口超過2700萬人,到1911年,人口又增加了1800萬。然而,國民生活水平嚴重失衡,三分之一的人口仍然處在赤貧狀態(tài)。在工人社會中,金錢和食物的分配不均衡,男性吃的肉更多,他們的妻子只能靠甜茶維生,價格實惠的立頓茶迎合了工人階級中女性消費者的需求。在巧妙營銷下,花較少的錢就能享受下午茶逐漸成為這一群體的生活標配,由此大大帶動了茶葉的銷量。
更重要的是,進入維多利亞時代晚期,英國茶葉商人開始更加主動地思考新的銷售策略,他們斷定,最有可能擊敗中國人的方法是喚起英國消費者的“愛國主義”。很快,打著“印度茶葉直銷公司”和“純正印度茶葉供應商”等名號的公司,開始面向消費者直接銷售未經(jīng)調配的英屬殖民地印度茶葉。這些公司強調,所有的印度茶葉都是純正、健康、可口、劃算的,并具有熱愛大英帝國的屬性。這些公司宣稱:印度茶葉更純正、印度茶葉更芳香、印度茶葉更濃郁、印度茶葉更便宜、印度茶葉更有益健康,因此在各個方面都比中國茶葉好。
在自由貿易主導話語的時代,這種廣告很快大行其道。從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,“原產(chǎn)地廣告和帝國主義訴求變得更加普遍”,印度茶終于取代中國茶,普遍流行于英語國家和地區(qū),甚至影響到今天的全球茶葉銷售格局。
茶葉起源于中國,卻因英國和印度而走向了世界,讓人唏噓不已。正如《茶葉與帝國》所言,茶葉不僅是一種植物或一種飲品,還是一股解決身體、國家和世界性問題的文明力量。茶葉除了塑造了現(xiàn)代環(huán)境食物和農業(yè)體系、飲食和休閑習慣外,還會直接影響國家以及其他政治體的命運,這對今天的中國仍然具有警示意義。(本文作者長庚,來源:齊魯壹點。)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