飲茶的講究,還是古人最懂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飲茶的講究,還是古人最懂

我國飲茶歷史悠久,傳說炎帝神農(nóng)氏時已有茶。

唐寅 事茗圖卷

飲茶與茶器密不可分,中國茶器發(fā)展到唐朝,隨著唐末茶煎煮方式的確立,亦逐漸成型。中唐以后陸羽撰著《茶經(jīng)》,制定了一套專為烹煮末茶的茶器,正式奠定了唐代茶器劃時代的歷史位置。

中國茶器的發(fā)展,大體而言,是隨著茶制(茶的形態(tài))演進而改變。

茶制的演變,一般可分為唐、宋的片茶(固形茶)和明代以后以散茶(葉茶)為主的兩個階段。

成罐大凸花茶

茶制的不同造就了各異的飲茶方式。

唐代固形茶的飲茶法,大多先將茶研碾成末,投鍑(或茶鐺)煮飲。宋代則多撮末于碗,注湯點飲。

明代以后的葉茶飲法,則為投茶入壺,煎瀹(yuè)泡飲。

唐 宮樂圖(局部) 此為唐代宮廷茶、酒與音樂的仕女雅集

宋代飲茶法,在唐、五代既有的基礎(chǔ)上顯著發(fā)展。

北宋建國繼承五代南唐遺制,在建安設(shè)置北苑貢茶,朝廷、民間飲茶風(fēng)氣興盛。北宋中期以后,宮廷與士大夫間更流行一種由福建民間興起的“斗茶”之風(fēng)。

不僅講究茶的質(zhì)量,亦重視比斗時的茶色、斗茶技巧等。因此斗茶時多使用易于分辨水線的黑釉茶碗。

建陽窯黑釉兔毫盞

宋時著名的吃茶競技“斗茶”,是一種對茶競賽的評比。

茶的色、香、味、新之鑒賞,點茶操作技巧的高拙及以茶匙或茶筅擊拂茶湯所呈現(xiàn)的結(jié)果,均是考評重點。

斗茶進行時,必須注意節(jié)制注湯,使茶末與湯融合,再以茶匙或茶筅擊拂攪勻調(diào)成濃稠的融膠乳狀,使之產(chǎn)生泡沫湯花。

飲茶之風(fēng)盛行,人們不僅滿足于茶湯之味美,且對茶器相當(dāng)考究。

《茶經(jīng)》二十四器的出現(xiàn),成為中國茶器的典范。其中列舉的茶器共有二十五項。

有人認為陸羽茶道之茶器,因唐代的末茶法與我們現(xiàn)在的茶葉沖泡方式相去甚遠,與如今所用茶器也毫不相干,其實不然。

我們?nèi)缃耧嫴?,是以工夫茶飲法為主流,而工夫茶乃承傳自明代的煎泡茶法,明代煎茶法則是唐宋末茶法的改變與演進。溯源究本,自唐至今,茶器實乃一脈相承。

(來源故宮博物院)

如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