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禪一味
在中國,“佛”“茶”是一家,禪也是茶,茶也是禪。茶文化與禪文化同興于唐,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,融茶禪一味者,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(yǎng)、禪寺成長之茶圣陸羽。其所著《茶經(jīng)》,開演一代茶藝新風。
唐代封演所撰《封氏聞見記》中云:“開元中,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,學禪務于不寐,又不久食,皆許其飲茶?!鄙似凡?,是為了使精神復蘇,有助于坐禪,專心思維。茶可使人超俗脫世,物我兩忘。中國佛教不僅開創(chuàng)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,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,且使茶禪融為一體而成為中國的茶禪文化。
“茶禪一味”意指禪味與茶味是同一種興味。原系宋代圓悟,克勤禪師(1063年-1135年)書贈參學日本弟子的四字真訣,收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,后成為佛教與民間流行語。圓悟克勤禪師示人:茶即禪也,禪即茶也;茶心即禪心,禪心即茶心;茶與禪合二而一也。
茶不僅為助修之資、養(yǎng)生之術,而且成為悟禪之機,顯道表法之具。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,茶為水中至清之味,其“本色滋味”,與禪家之淡泊自然、遠離執(zhí)著之“平常心境”相契相符。一啜一飲,甘露潤心,一酬一和,心心相印。于是,飲茶時苦中有甜的品味,也就是成為佛家的修行以苦為樂的生動寫照。
佛教精神與茶性本質(zhì)的內(nèi)在共鳴,是茶與佛結緣的必然,形成了“茶佛一味”或“茶禪一味”的基礎。
武夷茶的禪茶之緣
武夷山,歷史悠久,儒釋道三教文化積淀濃厚,唐化武德六年(618年)就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窩傳建石堂寺,寺后茶洞是最早的茶圃,從伏虎巖入司馬泉,四周石壁凌霄、中夷廣地10畝,產(chǎn)茶精良,因得名茶洞,至今茶樹仍生長茂盛。武夷山三十六峰、九十九巖,峰峰有寺,巖巖皆茶,成為所謂寺多產(chǎn)茶,無茶不成禪寺。
五代閩國,福建“佛教獨盛一時”。凡寺廟都有“奠茶”或“供佛茶”。唐代僧人以茶參禪,以茶釋經(jīng),辦茶會、設茶宴、行茶禮、寫茶詩,甚至著茶書,提出佛理與茶德的主張。僧侶在每日完成佛事后,常親身種茶,其于茶之種植、采擷、焙制、煎泡、品酌之法,多有創(chuàng)造。從而大大豐富了當時的武夷茶文化。
武夷山瑞巖寺廟前有一對聯(lián)“冰壺影,靜澄懷,剎那矛山映瑞巖”描述的是武夷山扣冰古佛,釋名藻光,武夷山吳屯人,少年出家,夏則衣褚,冬則扣冰沐浴,以冰烹茗,于荊脈蛍中坐禪,“靜悟”吃茶去的佛理,深得茶禪一味的真締。
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在武夷山著作講學50年間,足跡遍及武夷山各大小寺廟,曾拜武夷名僧為師,武夷九曲溪邊親自種茶,攜摟采茶,筑茶灶,以茶論道,并即興吟詩:“仙翁遺石灶,宛立水中央。飲罷方舟去,茶煙裊細香” 。
趙福蓮的《茶與禪》記載:“智者悟禪,清茶一杯。迷者問禪,佛經(jīng)萬卷。欲問禪,想想茶?!瘪Y名中外的武夷巖茶名叢之首“大紅袍”,歷史上就是由天心寺僧人培育和管理的?!叭绱蠹t袍,其最上品也,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?!薄叭糸}地產(chǎn)'紅袍'建旗,五十年來盛行于世?!?/p>
在佛卷古籍清代釋元賢《瑞巖實錄·詩偈》中記有胡瀠《夜宿天心》詩:“云浮山際掩禪院,月涌天心透客居。幽徑不寒林影下,紅袍味里夜可無?”《明史·胡瀠傳》記載胡瀠:“十七年(1419年)復出,巡江浙、湖、湘諸府”??梢娫诿鞒醯臅r候,天心寺的茶就已經(jīng)冠上了“紅袍”之名。
武夷山中天心永樂禪寺茶僧釋超全所作的《武夷茶歌》,以質(zhì)樸的語言,清逸的風韻,娓娓地道出武夷茶的起源,宋代建州龍鳳茶的盛譽,元明武夷御茶園的興衰,清代巖茶的崛起,工夫茶的創(chuàng)新,烏龍茶類的制作工藝的形成。“景泰年間茶久荒”“嗣后巖茶亦漸生”。更是證明了16世紀后期,武夷巖茶的烏龍茶制作方法就已經(jīng)開始在武夷山出現(xiàn)?!段湟牟韪琛凡粌H是武夷茶文化的精彩篇章,更是烏龍茶制作方法始于武夷山的重要文獻。
已故的中國佛教協(xié)會會長、當代著名佛教界詩人趙樸初先生,1990年10月,以84歲的高齡,興致勃勃地游覽武夷山。對武夷巖茶贊頌有加,揮毫題詩二首,在《御茶園飲茶》一詩中:“飲茶之道亦宜會,聞香觀色后嘗味。一杯兩杯七八杯,百杯痛飲莫辭醉?!?“七碗受至味,一壺得真趣??粘职倌曩剩蝗绯圆枞??!边@一首詩題懸于武夷山御茶園“五調(diào)堂” 。
茶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為人們賞識,更加成為佛教僧侶的情感寄托,在飲用與誦頌中與禪溶為一體。喝茶講禪,是茶道與禪相結合,禪茶一味,每個人都要通過茶去體悟禪的定義,這是一種淡雅的情愫,一種安然自若的心態(tài)……
來源:武夷茶天下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