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信仰“慢生活”的今天,煮茶已經(jīng)成為一種時尚,撿拾炭火,細心生火,縱然繁瑣,看著小火苗搖曳在清冷的日子里,聞著陶罐、鐵壺里飄出濃郁的茶香,嘈雜而潮濕的內心,總可以被熨帖地寧靜安詳。
有人說,煮茶濃度太高傷身。有些人說,煮茶更甘美,茶的內含物質可以最大限度浸出。
有人說,煮茶溫度太高會使茶葉本身的一些有益物質喪失,營養(yǎng)價值大打折扣。有人說,不是所有的茶都可以煮,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喝煮過的茶。
煮茶,從飲食的角度,是種不同的食用方式,食用方式是取決于生活環(huán)境和生活習慣的。
首先,從便捷性來講,江南一帶,水源充足,泉水多,水質好,多是沖泡式飲茶。
黃河兩岸,多鹽堿地,水質不怎么好,泡不出好茶味,有時會抹殺掉茶的一些優(yōu)點,所以一般喝花茶以增加茶葉的香氣。
而內蒙、西藏、新疆、甘肅這些地方,地表水少,不能像南方那樣地方便取水,且人口密度小,多是逐水而居,游牧而居,只有駐扎下來的時候才會去享受茶、水、食物,而且燃料的獲得也非常不易,所以有了酥油茶,產(chǎn)生了茶葉的煮食文化。
從功能性角度上說,還是推薦清飲,用蓋碗、紫砂壺等器皿沖泡。 因為煮茶,水的沸點高,高溫會破壞茶葉的一些有益的內含物質,如維生素等。
而且,煮茶也是有一定條件的,茶葉得耐煮才行,嫩度高的茶葉就不耐煮,像一芽一葉、一芽二葉的茶;耐煮的一般是第三葉、第四葉,這些木質化程度高的。
因為茶葉原料級別低,一些低沸點的芳香物質已經(jīng)揮發(fā)沒了,高溫熬制,茶葉莖桿一些粗纖維里的糖分就會析出,湯質就比較甜稠。
因此,煮茶(煮葉底)是對茶鞠躬盡瘁的詮釋和理解。 煮茶,必須用冷水,緩慢的加熱,這樣才能在不同的溫度萃取茶葉精華,當然葉底可以拼配。
湯沸則止,如此反復數(shù)次,方可成一壺湯亮水清,口感層次分明,細膩甜香的煮茶。
通紅的爐火上,鐵壺開始冒著熱氣,這時便是倒出茶湯的好時機。
蜜黃偏橙的茶湯從鐵壺中倒出,絲絲熱氣飄揚,端起茶杯湊近些許,烤茶的香氣馥郁,輕啜一口甜醇軟滑,茶湯中茶滋味濃厚,既有茶的自然香氣,又有茶葉經(jīng)烘烤后的獨特香氣,還有青竹子的清香,三香交融,此刻忘了時間,只記得眼前這盞冒著熱氣的茶湯。
煮茶的方式上至朝堂,下至尋常百姓,已經(jīng)在歷史的軌跡中存在百年。只是隨著喝茶的簡單化,這一方式逐漸被塵封。
而在云南的眾多少數(shù)民族中,煮茶卻是日常生活。竹筒茶便是其中之一,將竹子與茶葉結合,放在火塘上以柴火慢煮,既能烤火、照明,又能喝到濃醇的煮茶。
這一盞茶或許不再是簡單的茶,而是他們對生活的態(tài)度,即使生活艱辛,依舊對它飽含熱愛。 寒夜客來茶當酒,竹爐湯沸火初紅。一盞溫茶暖身心,三五好友話江湖。這才是打開冷冬煮茶的正確姿勢。
那么適合煮飲的茶都有哪些呢?
黑茶
黑茶屬于后發(fā)酵茶,因其采用的原料比較粗老,且加工的過程需要較長時間的堆積發(fā)酵,故而陳香濃郁,滋味醇厚,茶湯多呈深褐色。
黑茶可沖泡也可煎煮,用陶制茶具可利用茶具良好的吸附性消除一些茶葉發(fā)酵和存放時形成的雜味,使黑茶的陳香更為突出。此外,陶質茶具的粗獷、大氣搭配黑茶,淳樸凝重,更符合黑茶深厚的陳韻。
黑茶原料較粗老,經(jīng)過熬煮之后飲用,其功能成分才能夠被人體充分吸收。其煮飲之后甜醇順滑的滋味,更是令人難忘。
柑普茶
去年柑普茶的火爆程度堪稱臺風級,尤其是小青柑——以清爽鮮活的小青柑和溫潤醇厚的熟普結合,風味獨特功效佳。那么,柑普茶可以用于煮飲嘛? 答案是肯定的,不管是熟普還是陳皮,在煮飲之后,其風味皆更佳,兩者搭配之后的柑普茶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的煮飲,不僅能夠提升陳皮和熟茶各自的口感風味,更能促進柑與茶的融合,讓其香氣、滋味更為溫潤、順滑。
柑普茶的煮飲很簡單,小青柑可整顆放入、大紅柑則根據(jù)自己的需求按照柑與茶的比例為1:3進行調節(jié),用大火煮沸,再換小火熬煮五到十分鐘即可。
紅茶
最受國際歡迎的茶類,屬于全發(fā)酵茶類。是以茶樹的芽葉為原料,經(jīng)過萎凋、揉捻(切)、發(fā)酵、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制而成。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,故名紅茶。
紅茶既適于沖泡,也適于煎煮。紅茶品飲有清飲和調飲之分。清飲,即不加任何調味品,使茶葉發(fā)揮應有的香味。清飲法適合于品飲工夫紅茶,重在享受它的清香和醇味。
老白茶
白茶屬于微發(fā)酵茶,采用細嫩、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為原料,經(jīng)陽光曬干或文火烘干而成,其毫色銀白,具有“綠妝素裹”的特征。
白茶有著“一年陳、三年藥、七年寶”之稱,經(jīng)過一定時間陳化的老白茶具有較好的藥用功效。因為白茶在制作過程中未經(jīng)過揉捻,內含物質很難滲出,所以非常適合用來煮飲。
寒涼的冬季,煮一壺茶來來暖暖身體吧。